去年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发现,伯尔尼的无家可归者人数高于瑞士德语区的其他城市。
Copyright 2023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家慈善机构警告称,瑞士的无家可归者人数在不断增加。近几年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无家可归者人数已经翻了一番,这无疑对各收容机构的能力构成了考验。
此内容发布于
这一问题并非仅限于各大城市,而是已扩散至较小城镇。近年来瑞士生活成本的增加、高不可攀的住房市场以及全球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这个问题。
希尔维奥·费吕基格(Silvio Flückiger)是一位已在Pinto组织工作了18年的社工,据他透露,伯尔尼的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正面对严峻的形势。
他告诉瑞士德语电视台SRF:“无家可归者人数比以前翻了一番。”伯尔尼慈善组织“救世军”也汇报称,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求帮助。
无家可归问题并不只限于伯尔尼,瑞士全国都浮现出类似的担忧。在伯尔尼州的比尔市(Biel/Bienne),数月来紧急收容所已持续满负荷运转。
去年发表的一项调研发现,伯尔尼的无家可归者人数高于瑞士德语区的其他城市。
费吕基格警告说:“近几个月的形势发展状况表明,找到解决办法非但十分必要,更是迫在眉睫。”
冲突与通货膨胀
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FHNW)社会科研员约尔格·迪特曼(Jörg Dittmann)指出,许多个人与家庭已在面对经济困境,而通货膨胀造成的压力令他们的情况更加恶化。
他在接受SRF采访时表示:“生活成本在不断上涨。除此之外,瑞士的住房市场近年来也倍受压力。”
而瑞士境内来自海外的无家可归者人数同样在日益增加,他们是为逃离冲突或其他困境来到瑞士。“其他国家的战事与贫困造成人们无家可归,而这也间接影响到了瑞士,”迪特曼解释。他预测这一趋势很可能还会加剧。
提上政治日程
这几年无家可归现象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伯尔尼市政管理部门希望为下个冬季的到来早做准备。鉴于预计今冬无家可归者对夜间紧急收容设施的需求将会增加,各有关部门目前正在采取行动进行准备工作。
政界人士已呼吁增设资源,尤其是为女性无家可归者多些考虑。
社会福利局长弗兰齐丝卡·托伊舍(Franziska Teuscher)告诉SRF:“在伯尔尼,我们希望为所有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个睡觉的地方。”为达成这个目标,市政管理部门目前在考察可被用作紧急收容所的房产资源。
除了提供收容机构,伯尔尼还在实施新的住房咨询服务,并计划向受贫困影响的人提供租房押金援助。
这些措施旨在帮助人们提高找到一处长期住所的机会。
相关内容
约68000名乌克兰难民生活在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自俄乌战争爆发三年以来,约6.8万名乌克兰难民目前以S类保护身份在瑞士居住。
更多阅览 约68000名乌克兰难民生活在瑞士
相关内容
瑞银是核武器制造商的主要非美国投资者之一
此内容发布于
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资助主要核武器制造商的金融机构数量正在减少,但瑞士的瑞银集团(UBS)却是该产业全球前30大投资者之一。
更多阅览 瑞银是核武器制造商的主要非美国投资者之一
相关内容
瑞士器官移植:心脏体外存活时间新纪录
此内容发布于
近日瑞士一家医院为一名患者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但此次手术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家医院在成功让这颗心脏体在外存活了长达12个小时,创下了欧洲纪录。
更多阅览 瑞士器官移植:心脏体外存活时间新纪录
相关内容
瑞士政府寻求更大的武器出口自主权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议会即将就一项关于放宽武器出口授权的法律修正案进行表决,以决定政府是否应在特殊情况下获得更大的决策空间。
更多阅览 瑞士政府寻求更大的武器出口自主权
相关内容
游客交通罚单不缴?瑞士政府考虑国际追责措施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面临外国游客不缴停车罚款及其他交通违法罚款的问题,近日瑞士政府已同意对此展开调查,并考虑采取应对措施。
更多阅览 游客交通罚单不缴?瑞士政府考虑国际追责措施
相关内容
规划子女未来财富:瑞士家长信赖储蓄,而非投资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的家长多有为子女存钱的习惯,而他们主要选择开设储蓄账户的方式。
更多阅览 规划子女未来财富:瑞士家长信赖储蓄,而非投资
相关内容
“100%可回收”成空话,On昂跑公司被指虚假环保宣传
此内容发布于
近日瑞士法语区消费者事务办公室对运动品牌On昂跑提起法律诉讼,指控该品牌涉嫌“环保洗绿”(greenwashing)。但On昂跑公司坚决否认相关指控。
更多阅览 “100%可回收”成空话,On昂跑公司被指虚假环保宣传
相关内容
中国外交部否认瑞士关于藏人与维吾尔人的报告
此内容发布于
中国外交部周四(2月13日)否认了瑞士政府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中国正在打压生活在瑞士的藏族和维吾尔族群体。中国外交部表示,这份报告的内容纯属“错误信息”。
更多阅览 中国外交部否认瑞士关于藏人与维吾尔人的报告
相关内容
瑞士政府报告:藏人和维吾尔人或被中国施压监视同胞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政府周三(2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生活在瑞士的藏族和维吾尔族群体可能正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中方鼓励他们暗中监视同胞并收集情报。
更多阅览 瑞士政府报告:藏人和维吾尔人或被中国施压监视同胞
相关内容
移民问题引发分裂,瑞士社会凝聚力受挑战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索托莫研究所(Sotomo)的一项调研,三分之二的瑞士人认为国内的社会凝聚力“较弱”,甚至有83%的受访者感到社群意识正在下降。
更多阅览 移民问题引发分裂,瑞士社会凝聚力受挑战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瑞士研究人员首次针对无家可归者展开统计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虽然是一个很富裕的国家,但就为无家可归者施以援手而言,瑞士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在瑞士有多少人无家可归?研究人员第一次就此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更多阅览 瑞士研究人员首次针对无家可归者展开统计
相关内容
他们露宿街头
此内容发布于
新冠病毒的影响遍及企业、学校、各行各业以至我们所有人。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情况如何呢?这个病毒也将边缘化人群的生活彻底颠覆。
更多阅览 他们露宿街头
相关内容
在最富有的国家里做一个流浪汉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是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尽管在这里谁都不担心饿死,但还是有60万民众,挣扎在贫困线上。Niggi Schwald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虽然生活在“富可敌国”的苏黎世,但他却是无家可归、街上的乞讨者。如今,作为城市向导,他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还带着参观者穿过苏黎世,向人们展示这一富裕都市的另一面。
瑞士是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尽管在这里谁都不担心饿死,但还是有60万民众,挣扎在贫困线上。Niggi Schwald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虽然生活在“富可敌国”的苏黎世,但他却是无家可归、街上的乞讨者。如今,作为城市向导,他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还带着参观者穿过苏黎世,向人们展示这一富裕都市的另一面。
那是苏黎世9月的一个下午。当天没有下雨,气温怡人。对Niggi Schwald来说,晚上睡公园的长凳就好了,这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就在市中心后面。他爱那里的宁静,“我早上不愿醒太早,”他说。
66岁的他对这座利马之城(苏黎世)了如指掌。当然他最了解的还是这座城市的阴暗面,穿过穷人、无家可归者,和那些领不到救济金的人的目光。他自己也在大街小巷上生活过4年。对于那段流浪的经历,他并未感到羞愧。归根结底,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一个睡袋、一个垫子、一个小的双肩背,还有一些衣物。这就是Niggi Schwald的所有-他在大街上生活时为数不多的几件家当。那是2005年,他在苏黎世郊区铁路桥下发现了一辆被废弃的干草车,而这车就成了他的栖身之所,“那寒冷的冬夜,我永远也不会忘怀。我生了一堆火,却还是冻彻心扉,”他讲述道。
在监狱度假
那时的Niggi Schwald一贫如洗,在城里几个人气较旺的地方开始乞讨:中央火车站、商店和公车站点附近。运气好的话, 一天可以挣50瑞郎。他的“技术”在于,尽量表现得体面一些,至少要有礼貌。
如果下雨或者天气很冷,那么他就会钻到购物中心里。那是一个挺舒服的地方,离他的栖身之所也不远。购物中心就是他的一个“起居室”,他白天的时间大多在那里度过。总会有人给他一杯咖啡,或是一块蛋糕。一位商店的员工还给了他厕所的钥匙,这样他就可以在里面洗澡、洗洗衣服。
周日,商店关门,那么他就会去苏黎世的Kloten机场,混迹于旅客中间。那里的公共电视屏幕总会播放一些足球赛、滑雪赛,“这可以说就是我的业余生活,”他这样回忆道。
警察只找过他一次麻烦,那是因为他无票乘车,被逮到后又不缴付罚款。于是,他被关进监狱10天,“一天三顿饭,有暖气还有电视,对我来说就像度假一样”。
对无家可归者来说,一天的思绪总也离不开吃。夏天,他可以去农庄吃饭,因为他会帮农民干些庄稼地里的活儿。而在冬天,他有时并不想离开自己的干草车、去市中心“找饭辙”,就只好拼命灌水。有一点是确定的,在瑞士没有人会挨饿,因为到处都有救助机构。
在苏黎世,就有例如Suneboge(德)这样的合住中心,Niggi介绍说。对十几位流浪汉来说,这里就是一个救助点。它的前身是监狱,就在瑞士证券市场旁边,现在可以提供热餐,而且非常廉价。
上万名贫困者
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德)显示,瑞士有7.7%的贫困人口。具体来说就是,有59万人够不上法律规定的收入线,难以满足本人及其家庭的食品、住房、医疗保险等基本需求。尽管许多人其实都是有工作的。
Insert here: datawrapper sull'evoluzione del tasso di povertà
http://charts.swissinfo.ch/YG3y9/6/
如果再加上那些在贫困线上徘徊的人,据Caritas估计,这一人群可能会达到100万。瑞士有差不多1/5的人难以负担2000瑞郎的额外支出,例如一张牙医账单,Caritas在它今年公布的《瑞士新的贫困手册》(德、法)研究中这样写道。
特别容易“受穷”的是单亲家庭、单身成人、没有受过中高等教育,以及待业在家的人。尽管Niggi不在此列,但“坠入贫困是很快的一件事”。
在这位生于巴塞尔的人在大街上流浪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他在工程师事务所工作,月薪也有7000瑞郎。“没什么好抱怨的”,后来他离婚了,工作压力很大(“我总想做的更多”),最后公司也倒闭了。那时他简直要崩溃,“每个人都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Niggi对此确信不疑。即使是上层社会的人,例如曾担任保险公司总裁的Mike,曾经在世界上飞来飞去,而如今也只栖身于“Suneboge”一个小小的房间里。
难以逾越的孤独
尽管命运多舛,但Niggi Schwald认为他还是幸运的。他可以时不时地喝上一杯,啤酒或红酒,只要他攒够了钱。他从未变为毒品或酒精依赖者,只有吸烟是他唯一的“不良嗜好”,以前,他总是管行人要烟。
他相信,这是因为他的个性:“我一向都很乐观,因为我相信,不会有什么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他从未迁怒于人,既不怪政府、也不怪社会。他知道,他可以申请社会救济,他有这个权利。但繁琐的行政手续、填不完的表格和要与政府官员展开的对话吓坏了他,他不愿自找麻烦。
因此,他宁愿生活在大街上。这样的生活无须遵循什么规则,正如他所说,他是自由的。不过他也为自由付出了代价,“我没有什么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对我来说,那种孤独是最难以忍受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无家可归或乞讨者一般都有一只狗或者其他宠物,他说。宠物对于他们要远远超过“冒险伙伴”这样简单的意义。
城市的阴暗面
福利城市游
“惊奇”(德)联合会在巴塞尔组织了首个“福利城市游”。该组织出版一份街头杂志,而且致力于照顾流浪汉。
这类城市游的目的有二:首先是,依照穷人、无家可归者、申请不到救助金的人的眼光,展示这座城市;其次是,让这些人有可能成为城市向导。
巴塞尔于2013年4月首次按照德国模式提出类似建议,到目前为止,共有5500多人参与了这类城市游。
因为Niggi Schwald的付出和组织,这类城市游也出现在了苏黎世。2014年10月3日首个福利城市游顺利进行,总共持续2小时。今后这类项目还将在伯尔尼展开。
Niggi从未有过狗。他一向都是踽踽独行,直到有一天,那是2009年12月的一个夜,在自己的干草车上,他突然说:“够了,该结束了”。他不愿这冰冷彻骨的夜再次在野外度过。第二天早上,他去到了新教教堂的穷人赈济中心,从此,生活开始了彻底的改变。
如今,Niggi Schwald生活在苏黎世一套带家具的一居室公寓里。他是戏剧团体Schrägi Vögel(德)的组织人员,帮助召集街上的行人一起来表演。如果还有时间,那么他也会帮助那些贫困或边缘人组织。
“我的日程表”,他半开玩笑地说:“和商务人士也差不多”。一个月1700瑞郎的退休金基本够花,“钱很重要,但不如人际及社会关系重要,”他说。Niggi又回到了街上,不过这次是为了帮助无家可归者摆脱孤单,他的项目被命名为“福利城市游”(德),带领游人在几个小时内了解当地流浪汉的日常生活。
客人们可以看到为穷人提供的“午餐桌”,紧急避难所,或者为有毒瘾的人准备的各类设施。这些地方都是普通公民尽量避免看到、接触到的,“这并非是去参观动物园,但它提供了消除偏见的可能,”Niggi确信。
只有一个地方,在他的导游路线里再也见不到了:干草车,那是他在铁道桥下睡了多日的地方。车,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车轨道。真遗憾,他微微叹气:“那里还是留有我那个时候的美好回忆的”。
更多阅览 在最富有的国家里做一个流浪汉
相关内容
一位露宿街头的牧师
此内容发布于
对于那些社会边缘人士,恩斯特·西伯(Ernst Sieber)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早在18世纪60年代,他就…
更多阅览 一位露宿街头的牧师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