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巴利(Bally)鞋業
大約200年前,瑞士北部一個村莊的居民基本踏著巴利(Bally)家庭鞋廠上下班號聲的節奏生活。製鞋行業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遷,這背後的影響因素從側面講述了瑞士的社會發展風貌。 “巴利鞋類博物館”(‘Ballyana’ museum)的大量檔案照片將這一故事娓娓道來。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巴利最初的業務是生產絲帶、男褲背帶和其他彈性織物產品。彼得·巴利-赫爾佐格(Peter Bally-Herzog)接管了位於瑞士北部村莊的巴利公司。 1849年赫爾佐格去世,兩年後兒子卡爾·弗朗茲(Carl Franz)和弗里茨(Fritz)接手公司。
家族企業擁抱工業化
卡爾·弗朗茲提出了公司願景:提供與時俱進的功能性鞋子。隨著工業革命不斷推動製造業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他長期僱用數千名工人。在公司穩定增長的同時,其員工生活設施也在不斷改善。巴利實施工廠擴建,為工人們就近打造了居住區。
卡爾·弗朗茲和他的妻子一起在阿勒河(Aare)附近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一所幼兒園,一所養老院和一個公共游泳池。他為工人建造了宿舍,並將阿勒河的洪氾區改造成一個寧靜的公園。 19世紀初,蒸汽機和水力發電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能源,幫助公司實現加速發展,並為其最終打入全球市場奠定了基礎。
從重功能轉向重時尚
卡爾·弗朗茲的孫子馬克斯·巴利(Max Bally)擁有敏銳的時尚嗅覺,專注於打造高品質產品。他的設計成功塑造了巴利外部链接鞋品近70年來的標誌性外觀。他通過參加時裝秀,瀏覽商店櫥窗展品,觀察街頭路人以及在旅行中探索創新材料,不斷獲取靈感,描繪出新的產品款式。
重大變化接踵而至
卡爾·弗朗茲於1976年去世後,公司陷入危機。公司缺乏清晰的願景,同時海外競爭加劇,取消保護性關稅後,面臨產品降價。此前,保護性關稅長期使進口商品的成本高於國內同類商品。
1977年,巴利被轉讓給瑞士企業家和銀行家維爾納·雷伊(Werner K Rey 英)。雷伊接著將其持股出售給瑞士機械設備廠:歐瑞康-比爾勒(Oerlikon-Bührle)。多年來,巴利在瑞士確立了自己的國寶級地位,公司落入巴利家族之外的人手中被瑞士人民視為巨大的損失。
公司在管理層和組織架構變化後缺乏標誌性風格,這意味著巴利不能靠吃老本度日。於是巴利開始重塑自我,但客戶卻不清楚公司到底代表那種風格。此後,曾經蓬勃發展的瑞士製鞋業也風光不再。
2018年以來,該公司已幾經易手。它目前歸中國山東如意集團所有。收購價格估計為7億美元(約合214.26億新台幣)。
從1851年到2000年,僅巴利的工廠就生產了約1.5億雙鞋。這家瑞士企業的悠久歷史已記錄在巴利鞋類博物館的照片中。這些檔案照片旨在保護該地區的工業歷史遺產,其中最主要就是巴利製鞋廠。它收集了相關紀念品並保存過去的文件和物品。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