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每周工作40-42小时不等。
KEYSTONE/ENNIO LEANZA
瑞士对于外国员工来说依然是找工作的梦幻之地,这是《2018年全球人才解读报告》得出的结论,但是同时也显示与4年前的报告相比,瑞士的吸引力略微有所下降。
此内容发布于
在这次劳工市场排名中,瑞士排名第八,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之后。与2014年相比下滑了三个名次,瑞士的吸引力尤其对俄罗斯人、中国人、美国人、意大利人和德国人有所减弱。
尽管如此,报告依然提及,对于外国员工来说,来瑞士工作依然象征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是近几年在瑞士得到工作许可的难度加大。
同时,瑞士人前往国外工作的兴趣在减弱,2014年参加调查的瑞士人,77%向往去国外工作,2018年这一人群变为60%,年轻员工想前往国外工作的比率较高;美国、加拿大是瑞士人想去工作的国家,之后是德国-唯一吸引瑞士人的邻国。
这一《全球人才解读报告》是2018年前半年,在全世界197个国家的366139名员工中问卷得出的结果。
相关内容
特朗普对瑞士商品加征31%的关税
此内容发布于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对瑞士进口商品加征31%的关税。
更多阅览 特朗普对瑞士商品加征31%的关税
相关内容
世界经济论坛上行纳粹礼,一名瑞士警察被开除
此内容发布于
巴塞尔城市州警察局的一名员工因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WEF)上做出希特勒敬礼,近日被警方解雇。这一丑闻进一步加剧了该警察机构的内部危机。
更多阅览 世界经济论坛上行纳粹礼,一名瑞士警察被开除
相关内容
瑞士每12人就有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2023年的贫困率保持稳定,为8.1%。受贫困影响最严重的群体包括独居人士、有年幼子女的单亲家庭、失业者以及学历较低者。
更多阅览 瑞士每12人就有1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相关内容
中国电动汽车比亚迪正式进入瑞士市场
此内容发布于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BYD)正式进军瑞士市场。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在瑞士建立一个涵盖15个销售点的经销网络。
更多阅览 中国电动汽车比亚迪正式进入瑞士市场
相关内容
瑞士愚人节:不算玩笑的玩笑
此内容发布于
四月一日,在民风淳朴的瑞士,媒体还是发布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看似当真,又似玩笑的新闻。是真是假,这里选取一些,请你分辨。
更多阅览 瑞士愚人节:不算玩笑的玩笑
相关内容
中国电影《狗阵》荣获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大奖
此内容发布于
第39届弗里堡国际电影节(FIFF)圆满落幕,观众人数创下新高。中国电影《狗阵》获得2025年主竞赛单元大奖,另一部中国影片《我的朋友安德烈》荣获评审团特别奖。
更多阅览 中国电影《狗阵》荣获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大奖
相关内容
Twint被评为瑞士声誉最佳企业
此内容发布于
一项针对瑞士企业声誉的全国调研显示,移动支付应用企业Twint再次拔得头筹,薯片制造商Zweifel和草本糖Ricola紧随其后,而在非营利组织中,瑞士空中救援Rega连续八年稳居榜首。
更多阅览 Twint被评为瑞士声誉最佳企业
相关内容
借记卡:瑞士人最爱的支付方式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用卡付款。根据瑞士国家银行(SNB,瑞士央行)最近进行的支付方式调研,借记卡在现场支付中日益受到欢迎,并已取代现金。
更多阅览 借记卡:瑞士人最爱的支付方式
相关内容
瑞士家庭为钱愁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家庭倍感压力:除了高昂的医疗保险费用和不断上涨的物价,人们对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也忧心忡忡。学校和青少年暴力也是热点问题。
更多阅览 瑞士家庭为钱愁
相关内容
瑞士政府反对设定人口上限提案
此内容发布于
3月21日,瑞士政府对人民党提出的将瑞士人口限制在1000万以内的动议表示反对,并就其理由进行了说明。
更多阅览 瑞士政府反对设定人口上限提案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哪些工作在瑞士最抢手?
此内容发布于
盘点难以招募到合格雇员形形色色的原因,30%受访的瑞士雇主提到的应试者普遍存在的首要缺漏在于专业技能欠缺,29…
更多阅览 哪些工作在瑞士最抢手?
相关内容
在瑞士月薪6000瑞郎意味着什么?
此内容发布于
当瑞士人出国旅行,尤其是到那些收入明显处于劣势的国家,如果有人询问他们的薪水,他们就会立刻调转话题或者偶尔撒谎敷衍了事。如何让别人理解他们五、六千欧元的月收入其实与对方所赚的一千、两千欧元没有可比性呢?
更多阅览 在瑞士月薪6000瑞郎意味着什么?
相关内容
天堂般的瑞士,为何留不住咱中国精英?
此内容发布于
没有“帝都”北京历经风霜的磅礴大气,没有“魔都”上海商业通衢的蓬勃新机,也没有“梦都”深圳包罗万象的海纳百川-但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等瑞士城市却凭借全球最佳生活质量,让这个国家成为各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但为什么曾在瑞士定居的中国人,其中80%最终离开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更多阅览 天堂般的瑞士,为何留不住咱中国精英?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