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辅翼佐助中国企业满足其海外上市的迫切需求
自从去年敞开大门、辅翼佐助多家中国企业在瑞士上市以来,就连瑞士证券交易所的负责人都对这套上市方案在中国企业心目中的受青睐程度深感惊讶。
自去年7月迄今,已相继有9家中国企业在位于苏黎世的瑞士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融资额总计高达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20亿元)-远超中国企业2022年全年在美国上市的融资总额。
相关内容
Financial Times
外部链接“我必须坦言,中国企业蜂拥而至、在瑞士证交所集中上市,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瑞士证券交易所(SIX)首席执行官乔斯·迪塞尔霍夫(Jos Dijsselhof)在近期接受《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采访时表示。而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根据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公布的数据,过去的一年对于首次公开募股而言可谓景象惨淡,回顾2022年,全球范围募资规模与2021年相比同比缩水71%,筹资额仅为17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51亿元)。全球首次公开募股从数量上而言-也就是新股发行支数-只有区区1671支,几乎减少了一半。
迪塞尔霍夫表示,他原本期待着经历一段“缓慢积聚能量的缓冲期”,却出乎意料地见证了“中国企业逆势而上”。
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China-Switzerland Stock Connect)存托凭证机制,让中国企业得以赴瑞士寻求上市。该机制允许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交易其股份的公司,均可通过发行全球存托凭证的方式,将部分发行在外的流通股股票在非注册过的另一家证券交易所进行二次上市。诸多中国企业抢滩登陆瑞士寻求二次上市的动作之迅速,凸显了它们对于海外上市的强烈渴望-即使它们在美国的上市之旅遭受了重重压力。
在迪塞尔霍夫看来,中国企业怀揣着强烈的动机,力争要在海外上市。“(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筹集)资金,还为了借助上市这一契机,提升本公司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知名度,”他评价道。
相关内容
中国企业在苏黎世证交所二次上市
然而随着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实施的同时,中美两国之间在本国市场监管机构获取对方概念股上市公司审计底稿的访问权限上矛盾不断激化,对立日渐加剧。美方要求获权对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底稿进行审核和调查,而中国则以安全问题为由予以抵制和阻拦。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瑞士以开放姿态向“出海无门”的中国企业张开了双臂。
根据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相关条款,瑞士政府以及瑞士证券交易所均已同意充分认可中国的会计与审计准则,从而避免了双方未来会在在瑞上市中概股的公司账目访问权限事宜上产生潜在争端。该机制为中国企业所提供的交叉上市(又称为“相互挂牌”、“跨境上市”,指企业既在境内证券市场上市,又在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框架,也让中国企业能够以汇率不会随时间波动太大的稳定货币-无论是瑞郎还是美元-来筹集资金。而与欧洲境内和美国关系更为紧密的其他“盟友国”相比,瑞士素来享有的永久中立国的美誉,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额外的保障。
尽管迪塞尔霍夫尽力避免直接提及中瑞两国间近年来的紧张形势,但他也承认,“瑞士所秉持的中立性势必”能为吸引中国企业“提供助力”。他谈到了中英两国间的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以供对比:中国和英国于2019年缔结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并即刻付诸实施,然而迄今为止,仅有5家中国企业利用该机制在伦敦成功上市。当前,中国正为与德国缔结类似的协议积极筹备,但暂未正式开始运作。
瑞士和中国的证卷交易所曾于2015年,在此前几年里相继缔结的自由贸易和货币互换这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府间协议基础上,签署了一份初步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就信息共享、人员互换、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据迪塞尔霍夫介绍称,在过去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中瑞两国都“开始有了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我认为,来自两国政府的助推力,加速了证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落地,”他说道。
瑞士资本实力最雄厚的私人银行之一瑞联银行(UBP)驻香港分行的高级股票顾问Nicolas Wang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时评价,中瑞两国间会计准则和审计规范的相互认可,使得苏黎世成为了颇受中国企业青睐的双重上市(即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在两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场所,因为瑞士证券交易所“能帮助中国企业以较快的速度上市,同时交易手续费也相对较低”。不仅如此,在瑞士可进行股票公开交易,这一点“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拓展业务”。
在其他观察人士看来,地缘政治则是促使中国企业竞相赴瑞士上市的更主要动机。
法国巴黎银行财富管理(BNP Wealth Management)驻香港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投资顾问Grace Tam表示,中国企业对于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兴趣可谓与日俱增,“这更多地跟中美问题有关”。
虽然就在美国审计师们表示他们很满意于去年12月获得了对某些中概股企业审计底稿的访问权限之后,中概股在美国退市摘牌的风险已“显著”降低,但Tam坚信,对于那些意欲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瑞士能为其提供美国市场所缺乏的稳定性。“很多担心中美关系会随时发生180度大逆转的(中国)公司,或许会认为欧洲能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她表示。
若干中国科技公司已经成功在苏黎世上市,其中就包括锂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Gotion High-Tech)和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unwoda Electronic),医疗设备制造商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Lepu Medical Technology Beijing),以及手动工具制造商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angzhou GreatStar Industrial)。根据《日经亚洲评论》发布的研究结果,截至2023年2月9日,有近40家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正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过程中,譬如图像传感器制造商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Will Semiconductor)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供应商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Zhejiang Supcon Technology)。
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简称“宁德时代”(CATL),目前正考虑在瑞士上市,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可能计划筹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4亿元)。该公司一位新闻发言人于2月2日回复《日经亚洲评论》:“目前暂时无可奉告。”
然而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便利性,尚未转化为强健而活跃的交易。一些中国企业在首次公开售股后交易始终很清淡,或甚至全无证券交易。
“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判断,我认为(对中概股而言)仍有上升空间,”迪塞尔霍夫表示。在他看来,(中概股股票)缺乏市场流动性,部分原因应归咎于广大投资者“对未知的恐惧”。瑞士证券交易所一直在寻求帮助在瑞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提升知名度的办法,比如举办以中国企业为主角的“投资者日”活动。
专注于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香港亚斯特国际律师事务所(Ashurst)合伙人毕然(Frank Bi)表示,他的许多客户都清楚地意识到,在瑞士,中概股的市场流动性可能会很低。但在当前中美角力的紧张局势下,瑞士“在政治上秉持的中立”地位,依然让它在那些希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心目中具有绝对的吸引力。
另一个主要问题的核心则围绕着对希望在瑞士证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详细审查,因为中瑞两国间的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协议,并没有给予瑞士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美国同等的权力来查看中概股公司的审计底稿。
迪塞尔霍夫也证实,协议中的确没有涵盖涉及这一问题的条款,但他表示,他相信中瑞双方“已经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来了解对方的管理制度”,而且“对(有意愿在瑞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不遵守会计准则、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他也承认中国企业未能达到预期的公司治理标准潜藏着一定风险。“如果有一家(中概股)公司爆雷,出现了欺诈行为……那它很有可能就宣告了整套协议的死亡。”
这也就是为何他寄希望于中国政府能通过监管,来确保让具有一定品质的中国企业进入瑞士证券市场。“每个人都希望这套机制能够大功告成,因此他们想要确保(这些赴瑞寻求挂牌上市的公司中)没有他们认为存在可疑行为的公司。”
Echo Wong在香港补充报道
本文首次刊发于《日经亚洲评论》 ©2023 Nikkei Inc. 版权所有。
(译自英文:张樱)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