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大到不能拘”?
美国将对瑞士信贷银行提起诉讼,这犹如乌云压顶,但乌云遮住的,不仅是瑞士的银行,还有瑞士本身。如果瑞士的大银行倒闭,那么瑞士本国的经济,势必受到巨大影响。
我们说“大到不能倒”,但没有人说“大到不能进监狱”,美国司法部长Eric Holder说。如今,他又将目光转向瑞士信贷银行,该行也涉嫌帮美国人逃税。
瑞士大银行事先已做好准备:去年12月,瑞信成立了国际顾问子公司,其目的可能就是将美国偷漏税的账户和存款转移至新的“坏银行”。美国一旦提起诉讼,瑞信就争取将损失限定在子公司,而与瑞信的母公司,越远越好。
面对美国法律避重就轻
“在这种结构下,瑞信集团自然要对罚金负责,但新的子公司可以承担刑事惩罚,”伯尔尼大学经济法教授Peter V. Kunz说。
“这很重要,因为美国在将瑞信子公司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后,很有可能会对母公司发起刑法诉讼攻势,”这位国际税务问题专家对瑞士资讯说。
从这种角度来说,面对美国司法部,瑞信的国际顾问子公司有可能会成为替罪羊,Kunz猜测到。
要想施以更严厉的罚金惩处,美国司法部必须要“拿出点颜色看看”,他们要拿出战利品,让别人看看,政府正在严加控制,“瑞信就是这样一个战利品,”Kunz说。
被称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不仅机构庞大,而且在国民金融服务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样的金融机构一旦倒闭,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难以承受。
这类“危及生命”的金融服务业,包括如私人客户存款、储蓄账户、企业的抵押信贷等,这些金融行为推动着企业和家庭的运转。
如果这样的金融机构大部分业务在其祖国,那么它一旦破产对祖国造成的影响很大。
政府和监管机构还要顾及到这类机构在国内的雇佣员工,他们也不愿数以万计的员工失去工作。
所以这类机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银行赢利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它作为企业以及它的员工都要向国家缴税。
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初,就被定义为“大到不能倒”的银行。自2013年11月起,瑞士央行和苏黎世州立银行也列入此列。
5月7日,瑞士金融监管局公布了其预算值,到2019年,瑞信和瑞银应将自有准备金提升到多少,负债率最高可以达到多少。
根据现有财务资料,瑞银的自有资金率为19.2%,负债率4.6%;比它稍小的瑞信的自有资金率为16.7%,负债率4%。
金融监管局称,还将对预算值进行调整,因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变化。
有所准备,但…
美国与瑞士发生税务纠纷,如今已有7年之久,世界爆发金融、经济危机,如今也已有6年之久。瑞士的两大银行,至今仍在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强大,以抵御随时可以发起的攻击。
在监管部门的驱动下,瑞银和瑞信将几十亿瑞郎的高风险财产进行了转移,并为此付出了昂贵代价。
UBS在经历了伦敦雇员丑闻后,投资业务几乎全盘皆输,当时投资部门的一名职员,动用了23亿美元,结果投机失败。银行不得不许诺,到2016年将3000亿瑞郎的高风险资产,减少一半。
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但两家大银行依然享有“太大不能倒”的特权,这直接给瑞士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与这两家银行同样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还有苏黎世州立银行(ZKB)。
瑞士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和瑞银有联系:要么就是有经常性的转账账户、要么就是有贷款,抑或信用卡。瑞士40%的企业账户和1/3的养老账户,归于在瑞士位于老大地位的瑞银管理。
而瑞士信贷有顾客180万,横跨私人存储、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实现贷款950亿瑞郎,占全瑞士银行总额6900亿瑞郎的近1/7。
而苏黎世银行掌管着瑞士私人信贷的6-8%,贷款额高达700亿瑞郎。
这三家银行加起来共有员工50’000名,还有不少工作岗位与其拥有间接的关系。在2008/09金融危机以前,瑞银和瑞信两大金融集团的资产负债表合计数,是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6倍,而如今只有2.5倍。
转移风险
这两个金融巨人不仅减低了风险,增加了自有资金,而且还重建了新的组织结构。
尽管这方面的细节暴露的还不多,但其宗旨是将瑞士重要的金融服务产业设立在位于瑞士的持股公司中。而风险较高的业务,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则根据当地不同的法律环境,设立在美国或英国。
FINMA的威胁
从理论上讲,如果出现灾难性情况,任何一个控股公司都可以申请破产清算,而且不会将其他公司拖下水。有了这样的解决方案,银行希望瑞士的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可以略微降低他们对银行自有准备金的要求。
但监管局并未这么想,至少到目前为止。“一家银行,分离出另一个新的控股公司,这样的结构并不会自动减轻对母银行自有准备金的要求,”金监局发言人Vinzenz Mathys对瑞士资讯说。
苏黎世州立银行,作为瑞士第三位“大到不能倒”的银行,目前并没有计划向这类持股结构作出调整,因为他们的国际业务还比较少。尽管苏黎世州立银行也因为协助美国人逃税,而面临着美国的指控,但它们宁可自己单独面对美国的法律卷宗。
(转译:宋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