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大学里需要为伊玛目开专业吗?
许多在瑞士的伊玛目(领祷人)都是临时在瑞士工作和生活。他们对于瑞士穆斯林的生活知之甚微,因此他们很少能在融入问题上发挥作用。那么他们是否应该在瑞士受到培训?伊斯兰学术专家Andreas Tunger-Zanetti对此表示,瑞士不需要为他们专设一个宗教学科。
swissinfo.ch:土耳其国家宗教事务局每5年为其在国外的侨民派遣伊玛目,瑞士也有这样的伊玛目。一般情况下,这些派过来的伊玛目只会一点点当地语言,对于当地社会也毫无了解。那么他们怎能完成协助融入工作?
Andreas Tunger-Zanetti:对于祈祷事宜,他们是合格的。他们也能在精神上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教徒予以支持。但是我们感觉对于年轻一代的穆斯林信徒,这些上了年纪的伊玛目就不再适合了,因为他们对于瑞士的生活环境完全感到陌生。这在宗教群体中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解决起来却并非易事。
swissinfo.ch:这些伊玛目是否应该在瑞士接受培训?
A.T.-Z.:从长期讲,我不觉得有必要设立一个全面的伊玛目培训学科。这方面的学科一般设立在穆斯林国家,不久前也出现在德国,瑞士根本没有。而且瑞士涉及的问题也与宗教本身无关。
swissinfo.ch:人们希望这些派过来的伊玛目能够认可瑞士的价值观,所以总是提出清真寺应该有一定透明度。
A.T.-Z: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瑞士设立一个全面的穆斯林宗教学科似乎没有必要。在国外拿到过宗教文凭的人完全可以在瑞士专就社会问题进行进修,弗里堡大学的伊斯兰社会中心(Zentrums für Islam und Gesellschaft外部链接 )就是专门为此设立的。
swissinfo.ch:有些穆斯林团体希望能把清真寺作为瑞士官方认可的宗教机构,而瑞士的一些政治家又许诺了从现代宗教意义上的让步。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A.T.-Z.:一个宗教团体是否受到公法的认可并不是衡量一个宗教的砝码,因此不适用于这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公开站在公众面前,因为国家与宗教团体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将伊斯兰宗教团体拒之千里,那么就意味着歧视,而在瑞士这样的法治社会是不允许的。
相关内容
穆斯林如何在瑞士做礼拜?
swissinfo.ch:而右翼人士和部分基督教圈子里的人反对认可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文化对于西方基督教国家是一种威胁?这种恐惧心理正常吗?
A.T.-Z.:这是瑞士人对于穆斯林心怀不安和陌生感造成的,穆斯林其实是和我们一起生活工作、每天都会遇到的人,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信仰,他们与普通人无异。
swissinfo.ch:在我们瑞士宪法的前言上写道:“以万能上帝的名义!”基督教是我们这个法制社会的基础,难道现在不是了吗?
A.T.-Z.:瑞士社会的确是一个深受基督教影响的社会,但是现在基督教所产生的影响逐渐变弱,对个人的意义也在消失。比如说按照基督教的习俗,周日是官方规定的“安静日”,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不再“安静”了。因此所谓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文化之说,纯属空话。
许多人不再知道如何与那些有很深宗教信仰的人打交道,因为他们已与宗教信仰渐行渐远。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因为只有了解,才能感受到,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就是普通、善良的人。
swissinfo.ch:那么难道我们要对任何以宗教为理由的行为做出让步吗?比如一个青春期的穆斯林青少年,拒绝与女老师握手?或者还是应该有底线的?
相关内容
清真寺开放日
A.T.-Z.:这个问题属于教育范畴,学校应该出面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重点在哪里?应该定下规矩。我们应该怎样在法律条规和公众行为之间设立底线?社会上总是会有一些触犯条规的行为,但是如果是穆斯林犯了错,则被认为是陌生文化的侵入。
swissinfo.ch:因为那些以伊斯兰名义而制造的恐怖袭击,令西方社会希望将极端主义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您对此不能苟同吗?
A.T.-Z.:当年轻人显示出对宗教的兴趣时,有时愿意尝试一些事务,有时会有过激行为,但是这还远远不是极端主义,很多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只有很少的个别现象,出于非常特殊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暴力的结局。但是这两种情况却不能混淆,否则就会搞糟或者事与愿违。
针对暴力行为有刑法管制。而对于处于灰色区域的人,在防御计划中有专业人员负责教育,但是那些覆盖面很广的检验手段,在这里完全没用。
有关穆斯林青年调查
如今生活在瑞士的年轻穆斯林不再以清真寺中的伊玛目、网络中的领祷者、穆斯林组织为榜样,而是有着独立、批判性的判断能力,这是卢塞恩大学在33位男性穆斯林和28位女性穆斯林中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这些参与调查人的年龄在15-30岁之间,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们皈依伊斯兰教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作为精神支柱,有的则是作为指路明灯,有的则是作为行为准则。(资料来源:sda)
(翻译:杨煦冬)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