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或可成为瑞士制造业的回春之术
随着“去工业化”现象悄然而至,人们寄望机器人可以遏制其势甚至扭转乾坤。在瑞士,一个自动化的未来正在来临。
由于瑞士法郎汇率较高且持续坚挺,瑞士出口业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上逐渐丧失竞争力。一些瑞士公司已经逐渐把生产转移到其他成本低廉的国家。在2015年1月瑞士国家银行取消瑞郎保底汇率之后,瑞士出口业的形势雪上加霜。
瑞士本土工业把最后一线希望系之于技术创新,期冀这些最新的技术可以阻止工厂大批迁离: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并肩工作,传感器可以甄别生产线上的潜在问题,智能软件可以协调生产、装配、物流及以及订购新原料等各个操作步骤。
转型后的工厂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这可谓是针对瑞士高昂制造成本的灵丹妙药。
瑞士-瑞典ABB集团是技术领域的巨头,其研制生产的机器人等设备在瑞士需求量很大。据ABB瑞士机器人部门负责人Marc-André Zingg预测,今年瑞士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将再创新高。
人机协作机器人YuMi
去年早些时候,瑞士-瑞典ABB集团揭开了YuMi的面纱,称其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互动机器人”。Zingg表示,这样的“人机协作机器人”(Cobots)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线的工作效率,还能改善体力劳动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状况,减轻他们因重复性运动造成的身体损伤。
Zingg相信,小型公司会对这个更具性价比的创新产品青睐有加,因为他们不需要再用笼子将机器人与人类员工分隔开来。而且,这种机器人在处理多项任务时也比传统机器人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Zingg指出,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为重振瑞士制造业做出贡献。“绝大多数搬离瑞士的制造业生产的都是相对简单而又大批量的产品。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更多工艺复杂的产品的回归,比如制表业的产品。”
从明年开始,新法规将对标有“瑞士制造”的商品进行更加严格的资格审查,这或许也可以促使一些瑞士制造业留在本土。瑞士制造业还会转向更加复杂的产品,这位ABB集团机器人部门负责人相信。
谁来拯救我的销量
小型瑞士制造公司Paro专门生产订制自动化生产线系统,其在瑞士的销路比在其他地方好得多。
“(2015年1月)瑞士国家银行取消了瑞士法郎的保底汇率,接着欧元汇率每况愈下,我们的生意也跌至谷底,”公司主席Martin Frauenfelder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Paro公司因定价太高,无法继续在欧洲市场立足,于是公司作出了更为激进的决定,全力进军规模有限的瑞士市场。
Paro公司的优势在于持续贴近客户、积极响应需求,量身打造产品。因为自动化系统需求量很大,欧洲同类公司也提高了售价。于是,在与瑞士公司竞争时,它们因瑞法汇率较高而获得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Frauenfelder表示。
“情况已经比我之前预想的好了很多,”Frauenfelder透露。Paro公司接到了来自雀巢奈斯派索(Nespresso)、重量级制造公司乔治费歇尔(Georg Fischer)以及暖通设备制造商森德(Zehnder)等公司的大订单,而且需要升级生产线的瑞士公司可不止这三家。
相关内容
机器人给制造业带来机遇
无论是对于瑞士工业格局而言,还是对于促进就业来说,当前的这波自动化浪潮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Lausanne’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今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自瑞士国家银行作出重大决定以来,大出口商们将更多资金投向国外。一部分国外投资的动机是在客户所在地附近开设工厂,但是研究者发现,也有一部分公司是因生产成本太高而选择离开瑞士。
瑞士机械及电子工业协会(Swissmem)作为瑞士制造业的代言人,也意识到了当前的危机。“业务拓展几乎全部发生在国外”,该协会的主席Hans Hess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自1991年以来,瑞士制造业从业者已经从790’000名下降到了630’000名。瑞士机械及电子工业协会透露,自2015年1月以来,其成员公司已经缩减了9’000个职位。
“高昂的薪酬和坚挺的瑞法都不利于瑞士工业的发展,而工业4.0有助于抵消这些负面因素,”瑞士雇员协会(Swiss Employees Association)的新闻发言人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说。“比如说,3D打印就有可能挽回一些工作机会。”
“瑞士拥有技能高超的劳动力,出色的科研和教育体系。开发这项高精尖技术,瑞士是准备最充分的国家之一。”
很多传统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都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Schimid则希冀新技术可以在其他领域创造工作机会,比如编程领域和机器维修领域。该发言人表示:“对劳动力来说,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你认为那些领域是机器人所无法代替的?
(翻译:樊桦)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