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奶制品的奶来之不易
瑞士是奶制品大国,这里草地茂盛,用遍地是牛羊来形容瑞士一点也不过分。但是现在瑞士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不能幸免地出现产奶过剩的现象,牛奶价格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低点。尽管如此,牧民们为了生存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 一名高产量奶农和一名现代牛奶企业家向我们讲述,为什么他们在牛奶产量过剩时期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
他是瑞士奶业最大和最现代化企业家的代表,机器人随时都可以为奶牛挤奶,喂饲料和高科技装备的牛棚的清理也全部自动化。“我投资几百万,致力于理性、高效、专业的奶牛饲养,”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奶农这样说。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牛奶的价格再次下跌,每升不到0.5瑞郎。0.55瑞郎/升的价格是维持他的制奶企业勉强运行的最低限度。“每天我打开牛圈门进去之前,都应该往里面先塞100瑞郎的票子,”他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想利用这个玩笑婉转地表明他不赚钱反而赔钱。
尽管如此他也并无放弃之意,“我就想中了魔一样,加大规模、提高速度、降低价格,心中总是怀揣希望,邻家的企业先倒下。”他心知肚明“早晚有一天要面对终结,但是如果我不抗争,就已经被淘汰了。”
作为拥有多名员工的企业主,他现在不得不靠储备金维持生计,只做最少限度的投资,这样才能度过低价阶段,并期盼不久价格会上涨。
“如果瑞士想保持牛奶大国的声誉,政府就要调整框架条件,让我们降低成本。”他举了瑞士“边境作物保护条款“的例子,农民为此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得到一个优厚的补贴,但是奶农可就惨了,这令饲料的价格比德国的同行高出一倍。
总体调配
Toni Peterhans是一名阿尔高州Fislisbach村的奶农,尽管牛奶价格一再下跌,但他不想抱怨。他养的黑白花儿荷斯坦奶牛在瑞士属于“最棒的”,这位被评为2013年阿尔高最佳养牛专业户的人对此毫不谦虚。一般奶牛终生平均产奶量为23000升,“而我的一头奶牛却平均能生产58000升牛奶,而且它们的寿命也是其它奶牛的2倍,这在“成本和产量“的比值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要想有成效并不能只靠运气。Peterhans在他的企业内,从复杂的饲料生产到细致入微的企业分析流程进行“总体调配”。“我们是结构化管理,每周我们都会定期为奶牛清洗尾巴,每年三次用蒸汽设备为奶牛洗澡。我们这里秩序井然,可以任何时候来参观。”
新车,新拖拉机
有机牛奶和地方性
尽管瑞士草地茂盛,素有青草国的称号,非常适合畜牧业发展,尤其是在山区,但是牛奶市场对一些牧民来说却存在“很大问题”,Regina Fuhrer说。而对于那些找到了市场,生产有机牛奶的企业,还是能卖出很好的价格。这位小农场主联盟主席自家在伯尔尼经营一个有机牛奶企业。“我们只为当地的一家小奶酪厂 输送少量的有机牛奶,0.8瑞郎/升。”问题大的是那些大中企业。奶制品的生产依赖于大量的投资。生产奶制品需要新厂房、设备、机器、奶牛,这些不可能在一天内完成。因此“投资大的人,牛奶一降价,就会遭受损失。 ”
现在的牛奶价格,也无法覆盖象Peterhans经营的这样高尖端养牛企业的的生产成本。如果连大企业都出现赤字,那么是不是对于小养牛厂情况更加糟?“的确很多奶农夜不能眠,节俭度日,不再投资,拖延帐单。个别养牛厂的状况真是惨不忍睹,” Peterhans说,令他得意的是:“我们不一样,我刚刚添置了一辆15万瑞郎的拖拉机。”
他还购置了一辆新车。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出手阔绰”是因为他没有像某些农业顾问所建议的那样,在一棵树上吊死。在他的52公顷的土地上,他不仅养牛,还从事农业耕种并建了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另外他也把自家的车辆充分利用起来,“我们为其他企业把淤泥运到生物气合成站去,除此之外,我们不仅为自己青贮饲料,也为其他企业这样做。”
挣扎
与欧盟相比,瑞士的牛奶价格明显高些。“2015年瑞士与外国牛奶价格的差异又增多了0.1瑞郎,因为欧盟的牛奶价格下降的比瑞士还厉害,”瑞士牛奶行业联盟(Branchenorganisation Milch外部链接,德)主席Stefan Kohler这样说,“我看过一个报道,说德国奶农已经快坚持不住了。”
瑞士每年会消失800-900个养牛企业,虽然比欧洲大部分国家好些,但瑞士的鲜奶行业也不景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瑞士的牛奶市场只部分向欧盟开放。在受保护的区域,当地的奶农尚能获得一些增值利润,比如瑞士的黄油比欧洲其他国家贵2倍,瑞士的牛奶也因此能获得好一些的价格。
在国际对比下,瑞士的奶制品相对规模较小而且比较接近自然,根据瑞士的奶业条款,瑞士的奶牛必须有条件在露天草场活动或者至少可以在牛圈中自由行动。
在瑞士不太容易进行结构性改革,Kohler认为起码改革的速度赶不上产品的翻新。因此一些养牛企业尽管顶着成本过高的压力却依然能够存活着。“在过去的几年中,瑞士的农业政策并未要求专业化养牛,但是长远来看,一些小的养牛厂被淘汰出局是不可避免的。”
你觉得国内的牛奶价格合理吗?欢迎在下面给我们留言。
(翻译:杨煦冬)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