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阿尔卑斯式”:平凡之传奇

瑞士一些州每年都会有一次“社会志愿活动奖”(Sozialpreis)评选,以奖励那些无私、踏实、持之以恒从事志愿活动,服务社会的组织、群体与个人。
瑞士一些州每年都会有一次“社会志愿活动奖”(Sozialpreis)评选,以奖励那些无私、踏实、持之以恒从事志愿活动,服务社会的组织、群体与个人。 朱家贤

阿尔卑斯山(Alps)蜿蜒横贯瑞士,阿尔卑斯的山川、冰雪、湖泊、河流、森林、草地就是瑞士的地形地貌。瑞士面积的60%为阿尔卑斯山,孕育了莱茵河、罗纳河(Rhone)、阿勒河(Aare)等多条水系,因此瑞士又有“欧洲屋脊”和“欧洲水塔”之称。瑞士的生活、饮食、建筑、运动、休闲都带有深深的阿尔卑斯的烙印,如阿尔卑斯式的斜式屋顶、奶酪、巧克力、冰雪运动、徒步、骑行、登山等。现代的“登山(Alpinism)”一词即来源于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式:从一个传奇说起

“阿尔卑斯式”攀登(以轻便的装备快速攀登,不借助外界补给、氧气瓶,不架设固定绳索的登山方式,简称阿式攀登),让世人关注瑞士登山者-乌里·斯特克(Ueli Steck)。如果看过有关乌里的纪录片《瑞士机器》(The Swiss Machine)和他的自传《下一步:每座山都让我改变》(Der Nächste Schritt:Nach jedem Berg bin ich anderer),一定会很震撼,乌里的人生与个人境界,惊心动魄却从容淡定,传奇不群却平静谦逊。

生长于朗瑙(Langnau)小城、“阿尔卑斯最后难题”艾格峰(Eiger)脚下的乌里,在其18岁时就登上了艾格峰与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他以单人“阿式”攀登阿尔卑斯三大“北壁”的世界纪录大满贯而闻名:艾格峰北壁(2015年11月,2小时22分)、大乔拉斯峰北壁(2008年12月,2小时21分)、马特洪峰北壁(2009年1月,1小时56分)。在雪崩、石崩、绝壁、严寒等复杂的高山环境下,无需氧气瓶、无需绳索、无需高山协作,单人快速完攀!2015年他更以61天时间,用徒步、汽车、滑翔伞的方式成功登顶阿尔卑斯山区所有超过4000米的82座山峰,又是多么让人惊叹的壮举!乌里将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离不开他十年如一日的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心理素质培养以及对技术的钻研。

乌里的生命止于40岁。2017年4月30日,乌里在向更高的目标-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双峰的阿式连穿(一次性以阿式完成两座8500米以上的山峰的连穿)进发时,于努子峰壁做准备时意外滑坠,魂归雪山。乌里生命固然短暂,却给世人留下了长久传颂的极限故事。在世人眼中,他就是勇气、毅力和智慧的传奇,是许多登山者奋斗的坐标。

而在乌里的个人网站(Ueli Steck.ch)上,他标注的职业只是木匠(Zimmermann)。但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达到了无人匹敌的高峰,并为之献出了生命。于乌里而言,每一步、每座山的攀登,是一种享受,“在天地之间,唯余我与岩石、坚冰和亘古不变的高山。即使感知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仍然像孩童一样,肆意享受生活”;是自我挑战、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他想知道自己能爬多高、多快,人到底有多顽强,普通的生命力可以创造怎样的奇迹?

乌里·斯特克的自传《速度:阿尔卑斯三大北壁的世界记录》(2012年),《下一步:每座山都让我改变》(2016年)
乌里·斯特克的自传《速度:阿尔卑斯三大北壁的世界记录》(2012年),《下一步:每座山都让我改变》(2016年) 朱家贤

瑞士:血液里的“阿尔卑斯式”

乌里的阿式攀登,不仅是一种登山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样的“阿尔卑斯式”,我理解为一种坚韧、专注、认真、执着、细致、冷静、严谨、勤勉、低调内敛、简约、自然、探索、尊重内心向往的精神。是瑞士人在曾经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长久锤炼出来的、流淌在血液中的民族特质。

“阿尔卑斯式”成就了瑞士许许多多的商业传奇,钟表、机械、医药等诸多领域的国际旗舰品牌,以及高精尖的“瑞士制造”品质。

它成就了瑞士在数学、空间探索、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许多传奇人物。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数学、科学巨匠,创立了分析力学和函数符号,他的一生孜孜不倦,从19岁到79岁共写下886本书籍与论文,在数学、物理、天文学、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方面的成果改变与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传奇的伯努利(Bernoulli)家族,世代子孙中产生了8位科学家,至少有一半是杰出人物、甚至声名显赫。皮卡德(Piccard)家族,人类热气球探空与深海探险的开拓者与集大成者。弗雷德里希·米舍尔(Friedrich Miescher),世界发现DNA的第一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分析心理学奠基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儿童智力发展研究的先锋。综观历史,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00万人的瑞士,产生了21位瑞士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得主,总共25位瑞士籍诺贝尔奖得主。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占国民比例最高的国家。据统计,瑞士每100万人中就有1.11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是0.712,德国是0.341)。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瑞士心理学大师,和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荣格著作文集共有19卷。图中为其代表作:《人及其象征》、《回忆、梦、反思》及《红书》。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瑞士心理学大师,和弗洛伊德共同开创了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荣格著作文集共有19卷。图中为其代表作:《人及其象征》、《回忆、梦、反思》及《红书》。 朱家贤

依托于阿尔卑斯山的许多作品堪称传奇。无数的跨越河流、连接山脉的桥梁,一条条通向山顶的轨道,一座座建在山腰的坚固的建筑。其中标志性的是,瑞士人历时17年修建了的贯穿阿尔卑斯山的世界最长的(57公里)的圣哥达(St Gotthard)火车基线隧道。隧道的建造者沿着山底打洞,最深处距离圣哥达山顶2300米,挖掘、炸开了73种不同的岩石;基于安全、避免列车正面相撞与应急救援,修建了平行且相互独立的东、西隧道各57公里,以及连接东、西的应急隧道39公里,整个隧道系统的全长达到153公里。圣哥达火车隧道设计之精致、安全标准之高、建设过程之严格,正是瑞士“阿尔卑斯式”精神的完美体现。

生活中的“阿尔卑斯式”:平凡也传奇

“阿尔卑斯式”不仅成就了这些“高山仰止”的国际旗舰品牌、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建筑工程;同时,就如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融化,汇入湖泊溪流,滋润着瑞士大地一样,千千万万的平凡人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平凡,无所不在,却闪耀着传奇的光彩。

伯尔尼的Wohlensee附近跨越阿勒河的、纯粹由餐馆收入义捐而建造的“无名桥”
伯尔尼的Wohlensee附近跨越阿勒河的、纯粹由餐馆收入义捐而建造的“无名桥” 朱家贤

20年前,这座桥的所在地的阿勒河边,居民日益增多,但人们要过河进入伯尔尼市中心,必须绕道10公里以外的另一座桥。有一对夫妇决意在此址建造一座桥,而他们打算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周围居民的意识来筹集资金。于是他们在阿勒河边专门新建了一间餐馆。他们自己做菜、服务顾客,周围的居民也慕名前来光顾。一块一块瑞郎、一份一份餐饮服务,一年后,在收入达到造桥所需资金后,他们即拆除了这间餐馆。这座桥没有冠名,这么多年来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对夫妇的名字,甚至越来越少有人知道这座桥的来历,而它却已经成为许许多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有“愚公移山”的成语,与瑞士的“阿尔卑斯式”有异曲同工之处,蕴含着改造大山、征服大山的精神以及山人合一的信念。中国是我的祖国,因为先生是瑞士人,瑞士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瑞士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而秉承着这种精神,这两个国家都走向了传奇的强国之路;而我们每个人,因循这种精神,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奇的平凡之路。

本文为参加“遇见瑞士”- 瑞士资讯有奖征文、征图、征视频竞赛作品,如果你喜欢,请在下面点赞。


PLACEHOLDER

相关内容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