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能源投票给我们上的5堂课
5月21日,瑞士逾半数选民通过了旨在促进推广新型可再生能源、禁止筹建新的核电站、确保降低建筑物及机动车辆能源消耗的新能源法。而回溯此次投票,我们从中获得了5条有益且有趣的信息。
1. 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生而逢时
瑞士联邦主席兼能源部长多丽丝·洛伊特哈尔德如今可谓是恰逢其时,诸事遂心。上周五晚间,在伯尔尼火车站熙熙攘攘、挂着一脸倦容的通勤族中,她被路人一眼认出的时候,显得是那么得卓尔不群-这并不是因为她联邦主席的头衔,而仅仅只是在周遭刚刚结束了一周工作显得心力交瘁的上班族中,她看上去却满脸的喜不自胜。两天后《能源战略2050》在全民投票中获得逾半数选民的拥护,成就了她的胜利。七名联邦委员们在他们所分管的部委事务具体议题上均各有所长,就专业知识而言可谓不相上下,但只有洛伊特哈尔德素来秉持乐观态度,并对自己所提出的议题获批始终满怀希望。这一关乎个人心态的颇有深意的细节,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投票结果。民意调查显示,洛伊特哈尔德在民众中拥有相当高的诚信度,瑞士三分之二的公民非常信任这位女性联邦委员;而这也与此次公投中对由她牵头并力主推广的《能源战略2050》所获得的选民赞成率(58%)不谋而合。
2. 瑞士人对夸大其辞并不感冒
其实,新能源法的抵制派本拥有强有力的论据。他们警示消费者,一旦新能源法获批,那么为了解决新战略经费问题,民众很可能需要为水涨船高的高额能源成本买单,甚至每户账单上增加的开支平均每年会高达3200瑞郎或3286瑞郎。尽管如此,这些批评者们的做法和措辞未免有些耸人听闻、渲染过度,尤其是他们在宣传期间展示的在冷水澡中瑟瑟发抖的人物形象,让不少原本支持他们的选民心生反感,悄然流失。或许以新法会让未来瑞士电力市场变成“计划经济”为批驳论点,又或者借助某家组织-譬如经济界智库瑞士全国工商总会(economiesuisse)的力量展开宣传,会更显有力且获取实效。然而,瑞士商界游说团体,显然还未从今年年初所力挺的“瑞士企业税制改革”动议在公投中折戟沉沙的失意情绪中恢复过来。那次的挫败使得瑞士全国工商总会无力针对新的能源法制定宣传方案,也无意在选民面前作出明确的表态。这也使得洛伊特哈尔德得以通过发起政府性宣传活动自由表达她的支持立场。
3. 不同代际存有共识、同舟共济
PLACEHOLDER
古语有云:前人享受,后人遭殃。核能,便是现当代人享用其成果、而未来数代人必须为之偿付的电力来源。深入分析不难发现,2011年日本福岛灾难性核泄漏事件,似乎并没有让那些对核能发电秉持中立立场的瑞士选民们扭转看法;他们更关心的该如何妥善处理核废料,而这依然是一个无解的困局。每每当一项全民投票议题涉及到对子嗣后裔是否公正合理时,瑞士人总会流露出他们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话虽如此,但即将到来的关于国民退休金改革的全民投票,或许会成为瑞士不同代际间最大的考验,老辈人与新一代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地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仍拭目以待。
4. 瑞士人看好未来
对《能源战略2050》的全民投票,无疑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信号:瑞士人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不过,眼下没人能拍着胸脯打包票,到底瑞士能否从水力、地热、太阳能或风能中获取充足的电力,从而确保本国未来发展。尽管如此,瑞士人却始终对科技和本国自身技术优势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由贝特朗·皮卡尔(Bertrand Piccard)和安德烈·博尔施伯格(André Borschberg)携手发起的阳光动力项目,借助太阳能飞机的环球之旅,向世界各地彰显了瑞士人对自身技术的自豪。去年,瑞士长达57公里、贯穿阿尔卑斯山脉中心地带的新圣哥达隧道落成通车,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基线隧道。过往多少年来,这般伟业壮举曾无异于痴人说梦。水坝、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以及地热发电站,都是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且具有无限潜力的科技成果。
5. 瑞士任重而道远
任何实施贯彻可再生能源战略的人,都希望能获得额外的政府补贴。这或许是情理之中,然而也暗藏风险,譬如该战略可能会对瑞士的山川景致造成破坏,又或者大笔资金会空耗在不靠谱的尝试上。因此,下一步举措必然是审慎商榷。让负责这一战略实施的经济行业依赖政府补贴来步步推进,让它变得像半个世纪前核电站所有者一般有权有势,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如今,瑞士面临着一个无法仅凭个国家魅力和人格品性来克服的挑战。当瑞士人表示他们愿意为能源转型而掏钱买单-正如他们借助手中的选票通过了新法一样-他们也同样期望能有效控制战略进程。
(翻译:张樱)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