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COP26:抑制全球變暖的最後一線希望?

2021年10月1日在米蘭舉行的環保示威活動。參加此次遊行的也有氣候活動家凡妮莎·納卡特(Vanessa Nakate)和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兩人位於圖片中央位置。
2021年10月1日在米蘭舉行的環保示威活動。參加此次遊行的也有氣候活動家凡妮莎·納卡特(Vanessa Nakate)和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兩人位於圖片中央位置。 Lapresse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屆締約方會議(COP26)被許多人看作是避免由於氣溫上升而導致最具災難性與不可逆轉後果的最後機會,這次峰會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此次會議的詳情。

本文通過Google翻譯從簡體中文轉換為繁體中文。阅读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表示,第26屆締約方會議代表著“人類的一個轉折點”。儘管眾多非政府組織不斷呼籲,由於貧困國家缺乏疫苗,並非各方人士均能出席此次會議, 但鮑里斯·約翰遜激烈的言辭反映了此次大會的重要性,聯合國不願因為新冠疫情再次將其推遲。

在COP26會議上,瑞士希望重申其付諸氣候行動的立場,但會議成功與否的關鍵取決於集體決定。

何謂COP?

COP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會議,是各國政府官員討論與協商如何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年度性會議。第26屆峰會由英國與意大利聯合舉辦。

參與方還有誰?

來自全球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其中包括約1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還有數千名談判者、氣候問題專家、商界精英、民間團體代表、非政府組織代表和記者也將出席此次峰會。

今年的會議為何如此舉足輕重?

因為著眼於氣候變化的國際性協議-即所謂的《巴黎協定》(Accord de Paris)-已經通過了6年之久,而迄今為止各國所作的承諾仍不足以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1.5攝氏度之內。超過這個閾值,氣候變化就會對人類和自然生態體系造成持久並且不可逆轉的影響。最近的火災、熱浪、洪水以及其他極端自然災害突顯了採取全球緊急氣候行動的必要性。

此外,今年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締約方大會也是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後的首次會議。

會議議題是什麼?

用鮑里斯·約翰遜的話來說,與會者將就“煤炭、資金、汽車與林木”問題進行磋商, 在格拉斯哥舉辦的此次大會的主要議題還包括氣候融資問題,即工業發達國家承諾向因全球變暖受到衝擊最大的國家予以援助。事實上,我們離2009年宣布的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與緩解和適應措施的目標相去甚遠,下面的文章就說明了這一點。

相关内容
沙漠地区的一名妇女

相关内容

气候融资:国际互助现状如何?

此内容发布于 工业化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却没有做足够的工作来帮助最贫穷的国家来应对气候危机,而后者也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一份新报告批评了瑞士等欧洲国家的松懈态度。

更多阅览 气候融资:国际互助现状如何?

在蘇格蘭,與會者還將討論二氧化碳國際市場現狀、電動汽車的推廣以及終結森林砍伐和叫停煤炭開采的解決方案。此外,還將通過《巴黎協定》中懸而未決有待貫徹的的章程,尤其是涉及通過各國傾力合作而共同實現減排的規章。

瑞士的頭等大事有哪些?

聯邦政府在一項公告中寫道,為了貫徹《巴黎協定》,瑞士全力支持統一、到位並具約束力的規章。瑞士希望避免對減排量(在提供資金援助的國家與在東道國)進行雙重核算,並防止建設對環境和人權產生負面影響的氣候項目,比如說太陽能電站。

2020年底,瑞士和秘魯成為世界上首批在《巴黎協定》框架下簽署碳抵消協議的國家。

相关内容

談判會取得成功嗎?

目前很難做出定論。儘管幾十年來科學界不斷發出警告,各界人士呼籲政府採取氣候行動,全球各大城市市民舉行的示威遊行活動也層出不窮,這次的氣候大會很可能像2019年那樣在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閉幕。一些碳排放大國,包括中國和印度,未在規定的截止日期-7月31日前向聯合國提交減排溫室氣體的新計劃。所有《巴黎協定》的簽署方都被要求在締約方大會第26屆會議前傳達這些承諾。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曾在9月中旬表示,“如果沒有發達國家的政策與財政支持,第26屆締約方會議很有可能以失敗告終。”

外部内容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路易吉·尤里奥

瑞士在气候危机中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一些人认为,瑞士太小,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根本无关紧要;另外一些人却表示,瑞士这么富有,不应袖手旁观。瑞士在抑制全球变暖方面应该发挥何种作用?请发表您的看法。

57 留言
查看讨论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