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COP26:抑制全球变暖的最后一线希望?

giovani che manifestano per il clima
2021年10月1日在米兰举行的环保示威活动。参加此次游行的也有气候活动家凡妮莎·纳卡特(Vanessa Nakate)和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两人位于图片中央位置。 Lapresse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会议(COP26)被许多人看作是避免由于气温上升而导致最具灾难性与不可逆转后果的最后机会,这次峰会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举行。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此次会议的详情。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表示,第26届缔约方会议代表着“人类的一个转折点”。尽管众多非政府组织不断呼吁,由于贫困国家缺乏疫苗,并非各方人士均能出席此次会议, 但鲍里斯·约翰逊激烈的言辞反映了此次大会的重要性,联合国不愿因为新冠疫情再次将其推迟。

在COP26会议上,瑞士希望重申其付诸气候行动的立场,但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集体决定。

何谓COP?

COP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会议,是各国政府官员讨论与协商如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年度性会议。第26届峰会由英国与意大利联合举办。

相关内容
carbon offsetting

相关内容

2分钟读懂“碳抵消”

此内容发布于 碳抵消将成为格拉斯哥第26届气候峰会的主要争议点之一。碳抵消机制如何运作?又有谁能使用这一机制?

更多阅览 2分钟读懂“碳抵消”

参与方还有谁?

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其中包括约10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还有数千名谈判者、气候问题专家、商界精英、民间团体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和记者也将出席此次峰会。

今年的会议为何如此举足轻重?

因为着眼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协议-即所谓的《巴黎协定》(Accord de Paris)-已经通过了6年之久,而迄今为止各国所作的承诺仍不足以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摄氏度之内。超过这个阈值,气候变化就会对人类和自然生态体系造成持久并且不可逆转的影响。最近的火灾、热浪、洪水以及其他极端自然灾害突显了采取全球紧急气候行动的必要性。

此外,今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缔约方大会也是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后的首次会议。

会议议题是什么?

用鲍里斯·约翰逊的话来说,与会者将就“煤炭、资金、汽车与林木”问题进行磋商, 在格拉斯哥举办的此次大会的主要议题还包括气候融资问题,即工业发达国家承诺向因全球变暖受到冲击最大的国家予以援助。事实上,我们离2009年宣布的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与缓解和适应措施的目标相去甚远,下面的文章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关内容
沙漠地区的一名妇女

相关内容

气候融资:国际互助现状如何?

此内容发布于 工业化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却没有做足够的工作来帮助最贫穷的国家来应对气候危机,而后者也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一些国家。一份新报告批评了瑞士等欧洲国家的松懈态度。

更多阅览 气候融资:国际互助现状如何?

在苏格兰,与会者还将讨论二氧化碳国际市场现状、电动汽车的推广以及终结森林砍伐和叫停煤炭开采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将通过《巴黎协定》中悬而未决有待贯彻的的章程,尤其是涉及通过各国倾力合作而共同实现减排的规章。

瑞士的头等大事有哪些?

联邦政府在一项公告中写道,为了贯彻《巴黎协定》,瑞士全力支持统一、到位并具约束力的规章。瑞士希望避免对减排量(在提供资金援助的国家与在东道国)进行双重核算,并防止建设对环境和人权产生负面影响的气候项目,比如说太阳能电站。

2020年底,瑞士和秘鲁成为世界上首批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签署碳抵消协议的国家。

相关内容

谈判会取得成功吗?

目前很难做出定论。尽管几十年来科学界不断发出警告,各界人士呼吁政府采取气候行动,全球各大城市市民举行的示威游行活动也层出不穷,这次的气候大会很可能像2019年那样在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闭幕。一些碳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和印度,未在规定的截止日期-7月31日前向联合国提交减排温室气体的新计划。所有《巴黎协定》的签署方都被要求在缔约方大会第26届会议前传达这些承诺。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曾在9月中旬表示,“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的政策与财政支持,第26届缔约方会议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

外部内容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路易吉·尤里奥

瑞士在气候危机中应该发挥何种作用?

一些人认为,瑞士太小,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根本无关紧要;另外一些人却表示,瑞士这么富有,不应袖手旁观。瑞士在抑制全球变暖方面应该发挥何种作用?请发表您的看法。

57 留言
查看讨论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