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人口多,碳排放就多?非也

自2000年起,瑞士的人口數量雖呈上升趨勢,但境內的廢氣排放量卻在減少。圖為火車站站台上擁擠的候車人群。
自2000年起,瑞士的人口數量雖呈上升趨勢,但境內的廢氣排放量卻在減少。圖為火車站站台上擁擠的候車人群。 © Keystone / Ennio Leanza

全球人口數量目前已突破80億大關。同時,全世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在持續增長。然而,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並不一定要以製造更多的碳排放為代價。包括瑞士在內的一些國家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據聯合國估計,在去年11月15日這天,全世界迎來了大約385’000個新出生人口,而其中某個不知名的新生兒更是歷史性地帶領全球人口數量攀升到了80億的高峰。得益於現代工業化進程以及普遍的社會經濟發展,世界人口數量在不到50年的時間內已實現了翻倍增長。根據預測,截至2050年左右,這個數字將有可能超越100億大關。

和世界人口數量一樣,全球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在持續增加,並於2022年創造了新紀錄。如圖所示,分別代表世界人口數量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兩條曲線均呈現出了相似的發展趨勢。不同的是,從20世紀初開始,全球碳排放的增長速度明顯大於世界人口的增幅。

外部内容

對此,人口統計學專家克萊芒緹娜·羅西(Clémentine Rossier)強調了一個觀點,即人口數量和廢氣排放量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這位任教於日內瓦大學的人口與社會經濟學教授陳述道:“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在生態足跡方面並不一定表現惡劣,反之亦然。”

導致廢氣排放量增加的因素眾多。正如以下的動態圖表及統計數據顯示,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碳排放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瑞士的經驗則向我們展示了降低污染與維持舒適生活並存的可能性。

點擊這裡查看:自你出生以來,世界人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廢氣排放對比

在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問題上,世界各國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 1960年,美國、俄羅斯和德國釋放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在碳足跡指數最高的國家排名中逐步攀升,如今更是居於首位。究其原因,中國一方面作為人口大國需要燃燒更多的煤炭以保證能源的生產供應;另一方面,該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產品出口國。因此,大量在中國本土產生的廢氣排放則要歸咎於銷往其他國家的產品製造上。

外部内容

中國、美國和印度不僅僅是世界上廢氣排放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擁有最多的人口:這三國的人口總和達到了30億。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每個人對氣候產生的影響也有所區別。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平均每年排放7噸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一個瑞士人或美國人的碳排放量則是中國人的兩倍。在純粹的數字層面上,一個假設居住著80億中國人的地球製造的廢氣剛好是80億瑞士人或美國人排放量的一半。

外部内容

因此,廢氣排放量並不僅僅只與人口數量有關,同時也與人們的居住地點及生活水準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則毫無疑問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參考因素。

富人往往製造更多的廢氣排放

通常情況下,人均收入越高的國家,其國民製造的平均碳排放量也越多。這當中的邏輯並不難理解: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產品生產直接相關;而在那些嚴重依賴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經濟體中,產品生產則無可避免地導致大量的廢氣排放。此外,與貧困人們相比,收入高的人們則更易通過購買高比例的進口商品和服務來製造更多的二氧化碳。

外部内容

針對世界不平等現象,世界不平等實驗室(World Inequality Lab)在他們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報告》(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22)中提供了最新數據。根據這份報告,僅佔世界人口10%的最富裕人群製造的廢氣排放幾乎占到了全球排放總量的一半,而佔世界人口50%的最貧困人們則僅僅製造了12%左右的排放量。

洛桑大學生態經濟學教授茱莉婭·施坦貝爾格(Julia Steinberger)向本網站闡述了她的觀點:“全球人類社會始終存在著令人難以想像的貧富差距。在如此不平等的背景之下,貧窮地區的人口增長對氣候變化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而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採取行動,從而減少富裕人口的廢氣排放。”

根據專業分析統計網站《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提供的資訊,即使那些人均收入低但生育率高的國家人口增加30或40億,全球的廢氣排放量仍將大致保持現狀。反之,人均收入高且生活水準優渥的國家若是增加10億人口,全球排放量亦將隨之上升近三分之一。

伴隨著人口增長,瑞士的廢氣排放卻在降低

上述關於廢氣排放與富裕指數之間的聯繫並非一條簡單直白的定律。在特定情況下,人口與經濟的持續增長未必導致環境污染的加重。包括瑞士在內的眾多工業化程度極高的國家向人們證實了這一點。在經濟學語言中,這種現像被稱為“脫鉤”,亦即人口及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不再存在因果聯繫。

在2000年至2020年間,瑞士的人口數量達到了870萬, 增長率為20%。外國移民在此增長過程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此外,瑞士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產生了25%的增幅,從每年65’000瑞郎升至將近80’400瑞郎。但在同一時期內,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瑞士本土的廢氣排放及與進口產品相關的灰色排放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低了13%。

與20年前相比,如今瑞士的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但總體上,瑞士人製造的廢氣排放卻在減少。類似的情形也正在美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上演。

外部内容

對此,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經濟研究中心的教授盧卡斯·布萊奇格(Lucas Bretschger)作出了解釋:“人口與經濟增長之所以能與廢氣排放脫鉤,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熱泵等一系列新技術的運用功不可沒。”他同時補充道,瑞士大約三分之二的電力產自於水力發電;此外,一些有利於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的方案,譬如更先進的建築隔熱技術,也將有利於減少廢氣排放。

外部内容

這類脫鉤現象雖已在瑞士及其他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中發生,但在茱莉婭·施坦貝爾格看來,將這類國家視為效仿對象並非明智之舉。儘管這些國家的廢氣排放有所減少,但實際上,它們的碳足跡仍高於全世界的大多數國家。

外部内容

可行方案?

在2020年一項國際問卷調查中,一小部分人口統計學專家表達了通過限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來應對氣候危機的觀點。然而,這樣的建議並非根本上的解決方案。

正如前文闡述的一般,奈及利亞或剛果這類生育率高的國家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同時也微乎其微。相反,在廢氣排放更為嚴重但人口也更為穩定的富裕國家裡採取行動顯得更有必要。況且,一項人口政策從實施到發揮效用往往需要長達二十到三十年的時間。對於刻不容緩的氣候危機而言,這樣漫長的等待週期顯然無益於當下的燃眉之急。

對於克萊芒緹娜·羅西來說,唯一可行的方案並不在於“反璞歸真”,而在於一種更為理性的生活方式,譬如,選擇面積較小的房子或是省水節能的住處,抑或是減少搭飛機出行的次數。這位日內瓦大學教授總結道:“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更好地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我們必須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

茱莉婭·施坦貝爾格則認為,憑藉當下的有效技術及未來不斷的進步,即使某天地球總人口達到了90億,所有人依舊能夠獲得舒適的生活。這位洛桑大學教授同時強調,到那時,人們消耗的能源甚至還不到今天的一半。

(譯自意大利語:Jun Aikens,編輯:Sabrina Weiss)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