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川漂砾到瑞士科学院的成立
瑞士科学院自1815年起,就一直工作在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瑞士资讯swissinfo.ch从几块不同寻常的岩石开始,对该学院在瑞士及科学界的两百年传承进行一次回顾。
奔驰在洛桑至日内瓦高速公路路段的司机们,一过尼翁(Nyon)出口就需要减速上一个弯道。这个弯道引导人们绕过路旁树下的一块体积达800立方米的巨石。
这块巨石人称“猫石”(Pierre Féline),“猫”在此地年日已久-大约1.5到2万年,还是某古老冰川留下的遗物。因位置相当随机,这类岩石也就被称为“漂砾”,瑞士高原遍布着这种石块。
200年前,漂砾曾经是个科学之谜。它们的地质特征跟周围地区相差很大,不少人猜测这是诺亚时代的大洪水留下的遗迹。但在1837年瑞士科学院(多语)外部链接(SCNAT)的会议上,纳沙泰尔(Neuchâtel)科学家路易·阿加西(Louis Agassiz)提出了正确的-在当时却是有争议的-解释。今年这个学院已在庆祝成立两百周年。
漂砾 “因此漂砾分布的现象,不应再以其他理由来解释,这只不过是在我们人类时代以前,伴随着地球气温下降造成的巨大变化的各种情况之一。” 引自《关于冰川、冰碛和漂砾》,瑞士自然历史学会会长M·L·阿加西1837年7月24日在纳沙泰尔学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该学院当年叫做“瑞士自然科学会”(HSNS),时任会长的阿加西认为,在冰川时期,这些巨石被大片冰盖抬起,在地面上缓慢移动。在那个年代,地球体系乃是动态体系,并会在这么大范围内不断变化,这还是个相对新鲜的认识。
“漂移巨石的来源是1810至1840年的讨论话题,各界-包括科学家和普通人,在阿尔卑斯山各处做了多次观察,”洛桑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授艾曼纽尔·雷纳尔(Emmanuel Reynard)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
“阿加西因1837年的会议一举成名,在他的讲话之后,过去冰川面积可能大得多的认识迅速在国际科学界传播开来。”
瑞士科学院为阿加西的观点提供的公开论坛,引发了气候学、气象学和地质学上的长足进展,帮助形成了新的科学领域-冰川学。
新的定位
与当时的其他科学组织不同,瑞士科学院并非一个精英科学家的专业研究团队。正相反,它的联合创办人亨利-药剂师阿尔贝·高斯(Henri-Albert Gosse)和博物学者与神学家雅各布·塞缪尔·维滕巴赫(Jakob Samuel Wyttenbach),希望向瑞士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打开科学与自然探索的大门。
“瑞士科学院的意愿,是使科学能造福于祖国,”该学院现任院长蒂埃里·顾尔瓦耶(Thierry Courvoisier)向瑞士资讯swissinfo.ch透露。他还领导着瑞士艺术科学院,瑞士科学院及另外3个专攻工程、医药与人文学科的组织都从属于瑞士艺术科学院。
“瑞士自然历史学会与今天的瑞士科学院有着类似的目标:向政界传播科学,”顾尔瓦耶表示:“在当时,法语词patrie(祖国)同如今的词汇‘社会’有着同样的意义。”
顾尔瓦耶解释说,瑞士科学会的首要使命是确保对自然世界的知识得以融进政府决策过程。
“我们尽力把知识带进议会的方方面面……我们会创造某特定领域已知认识与特定决策程序相关知识的合成体,”他指出。
在整个19世纪,瑞士科学院组建了一系列委员会,后来都改造为瑞士政府的组成部分。联邦气象气候局、联邦地志局、瑞士国家公园,以及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可以追溯到瑞士科学院。
保护岩石
自从漂砾作为重要科学证据被广泛接受,它们也具有了文化与审美价值。1867年,瑞士教授阿尔封斯·法夫尔(Alphonse Favre)和波恩哈德·施都德尔(Bernhard Studer)立志保护本国的漂砾,令其不再被用作建筑材料。这一努力的科学论据尚不足以取得成功,因此他们决定利用“祖国”这个概念。
在瑞士科学院的帮助下,法夫尔和施都德尔向全部26个州-甚至德法两国-发布了“要求全体瑞士国民保护漂砾的号召”。他们的战略起了作用:受保持瑞士自然景观这一愿望的驱使,各州政府相互合作,列出了一份全国漂砾的清单。结果很多漂砾都受到各州、行政区及科学学会的保护。
1908年,瑞士体积最大的漂砾之一-瓦莱州(Valais)的海鸠石(Pierre des Marmettes)-被瑞士科学院和当地区政府以31’500瑞郎的高价买下,使之不被用作建材。如今它属于瑞士科学院,仍是瑞士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小国家,大影响
瑞士的一些独特之处,帮助瑞士科学院成为早期国际科研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瑞士科学院初期成员曾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保持着密切的通讯,他们在日内瓦举行过多次交流活动,”顾尔瓦耶透露。
“他们成了很多学科的领导人物,这要部分归功于日内瓦的地理位置。只要登上山峰,你就能测量到两、三千米高处的大气参数,在别处是做不到的。这把瑞士科学院推到大气物理学与地质学的中心地位。”
19世纪末,借助瑞士政府提供的资金,瑞士科学院发展出一个由全国各地88个观测点组成、由志愿者带动的气象观测网。为了便于将科研扩展到瑞士境外,瑞士科学院还致力于推动度量衡的标准化。如今瑞士科学院作为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理事会(EASAC)成员,参与国际层面的科技政策工作。
顾尔瓦耶称,论到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发展,瑞士的小国地位反而是个优势。
“因为瑞士很小,从而更容易把眼光投向国境线之外,所以瑞士更加注重国际视野。”
今天的瑞士科学院网络,包括分布于各州的逾3.5万名专家和130多个学会。
“瑞士科学院在未来数年的角色,仍将是在男男女女间传递知识,并对自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其中也包括天体物理学家和那些对我们的居住环境有决策权的人,”顾尔瓦耶在6月份瑞士科学院二百周年庆典上所作的演讲中说道。
“(地球)需要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的管理方式-人们对这个现实看得越来越清楚。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学术机构,都愿意在这一全球性努力中做出贡献,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
两百周年庆
各种活动将贯穿全年,包括一个从6月持续至10月、分布于瑞士12个地点的“实时研究之旅(德、法、意)外部链接”。各个地点将推出3个围绕“时间与变化”主题的教育设施,向参观者介绍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科学家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瑞士科学院还发布了《科学指南》应用外部链接(ScienceGuide App),提供了瑞士各地超过500个科学活动与主题旅行供人们探索。
(翻译:小雷)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