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瑞士創業,有一種選擇叫合作社

Band Alois
Paul Märki

一個又一個的瑞士新公司選擇了合作社的企業模式,這通常是出於理想主義的理念。這裡列舉一個合作社式商店、一個音樂品牌和一個外送服務的例子。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合作社的企業模式在瑞士經濟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年輕企業家卻很少再採用這種形式來構建他們的初創企業,對他們來說,合作社制企業發展比較緩慢。

而以合作社形式開設的公司破產的機率較低,尤其是在經濟形勢不穩定時期,更是顯示出穩定的優勢。然而,根據2020年合作社技能中心Idée Cooperative的《合作社監測報告》,瑞士人雖然比較接受合作社這種企業模式,但卻越來越多地認為 “不具創新性”。年輕的企業家們也認同這一理論,《合作社監測報告》中也提及了合作社不受創業者歡迎的問題:想致富的人,一般會選擇成立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瑞士資訊SWI swissinfo.ch走訪了三個逆流而上的年輕合作社企業,並詢問他們為什麼要做合作社。

合作社式商店“物資”

這個名叫“物資”(Güter)的小合作社坐落在伯恩的一條住宅區的街道上。貨架上擺滿了食品和衛生用品。桶裝大米和義大利麵擺放在店舖內,兩名合作社成員正在堆放新送來的蔬菜。

冰箱裡有一些半價的瓶裝牛奶。在這個店裡,半價標籤是唯一能讓人聯想到傳統超市的東西。瑞士的零售商大多是合作社形式的企業,但人們在大超市中購物時卻很少意識到這一點。而在“物資”合作社買東西的人卻對此心知肚明,因為只有參與合作社工作的人才能在這裡買東西,這意味著每個月要在這裡工作2-3個小時。

成立合作社的初衷與傳播世界觀有關,“物資”小店的Nicholas Pohl介紹說:“我們主要是想為經濟的民主化做出貢獻”。在像他們這樣的合作社里,這一點得到了實現。 “在我們這裡,你可以體驗到合作的美好。”

“物資”小店是想通過義工的工作來支持小合作社的企業成本,以此降低貨物價格,與其他有機商店中(健康商品)類似的商品相比,這裡的價格更優惠。對於某些產品,比如衛生用品,這是可以做到的;而對於其他產品來說,價格的調整空間則比較小-主要是因為這種合作社式商店進貨量有限。 Pohl估計,在“物資”購買有機產品,能節省10%-20%。此外,在這裡購物,還可以將一定額度購買的貨物捐給低收入的合作社成員。

“物資”剛剛起步,許多事情還需要摸索,伯恩的這家合作社式商店的模式是美國的一些合作社,尤其是紐約的Park Slope Food Coop食品合作社。 Pohl說:“對我們而言,合作社意味著擁有基本的民主價值和實現經濟上的自助,但我們不認為自己是合作社運動中的一部分。”但可惜合作社這種形式“並不是一個質保標籤”,事實證明,“合作社也可以發展成大型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 “物資”與瑞士的大型零售公司毫無關係。

紅瓦禮堂:一個創造音樂的合作社

瑞士的右翼資產階級報刊《新蘇黎世報》曾稱紅瓦禮堂(Red Brick Chapel)是一個“自助機構”。儘管名字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但這個音樂品牌卻與救世軍或其他教會毫無關聯,而是與音樂有關。

紅瓦禮堂是一個音樂品牌,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有了不小的影響力。例如,獨立樂隊Mnevis的歌僅在德國就通過流媒體平台贏得了數百萬聽眾;民謠歌手Long Tall Jefferson也是如此;流行樂隊Alois甚至一度登上美國重要的音樂播放列表-為贏得更多聽眾開通了道路。

紅瓦禮堂是唯一一個以合作社形式開設的瑞士音樂品牌。 “紅瓦禮堂的Christian Müller說:“這與歐洲幾乎所有音樂標籤有著很大區別:公司屬於音樂家和製作人。這意味著藝術家們可以參與意見,規劃公司的前景,他們還能確保對自己音樂的掌控權,也可以決定自己作品的走向;以及怎樣讓作品產生經濟價值。 ”

一開始,說服Müller的並不是合作社的理念,而是那種能夠保留和調配“對音樂的掌控權”的意願,但如今,他成了合作社的粉絲:“對我們來說,我無法想像能有更理想的形式。任何其他形式都只是意識形態。”對他來說,如果有足夠的人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那麼 “只有一種合適、合理的法律形式:合作社形式。在流媒體時代,大多數獨立音樂公司的僱員都很少。而在瑞士,至少要有7個成員才能註冊合作社。Müller認為這是紅瓦禮堂之所以成為例外的主要原因。

合作社的形式雖然在瑞士正在面對不受初創企業歡迎的趨勢,但Müller卻提出了合作社在制定章程上的自由度優勢,一個合作社是什麼樣子的,以及它是否能夠做到徹底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章程。

Müller並未把瑞士直接與合作社的經營模式聯繫起來,而是像開辦合作社商店的人一樣,想到了美國的“時髦食品合作社”。在瑞士“只有那些大合作社”,而對他來說,那些“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與他的合作社理念毫無關係。

年輕的經典模式:單車外送

在瑞士的城市裡,騎著車穿著鮮豔緊身衣的年輕人是一道熟悉的風景。他們是自行車快遞員。在市區內,有時用自行車投遞重要的包裹很方便。

近來,國際公司開始提供自行車送外賣服務,這些自行車送餐人員的工作條件很差,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而瑞士的第一代自行車快遞服務通常是以合作社的形式構建起來的,不存在這種問題。

蘇黎世的單車外送公司(Veloblitz)就是如此,該公司的120名自行車快遞員身穿黑黃相間的緊身服穿梭在大街小巷。當這家自行車快遞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在蘇黎世的一個共享公寓裡起步時,總經理Simon Durscher並不在現場。 “我從創始人那裡知道,他從未想過要成立和擁有自己的公司。他認為創業是一種潛力,但從一開始他就想用分擔責任的方式來經營企業。”

Simon Durscher說,他理解為什麼與其他企業相比,合作社的經營方式被認為是發展遲緩的。 “在單車外送成立的10年裡,我聽到了關於這個公司的各種觀點。在單車外送,人們走到一起共同創造了一個雇主。而關於單車外送到底是什麼,有著各種不同說法。

單車外送公司的基本理念是,員工也應該是共同擁有者。但這裡也有些已經離開的員工,但依然保留著成員身份;還有些員工並非成員,但這些人的意見並未因此而不受重視。

根據這位總經理的說法,單車外送公司的階級觀念非常薄弱,責任也是分擔的。 ”但這裡沒有基層民主,“Simon Durscher說,”這對我們沒有意義。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所有事情發表言論,“他說,比起召集全體人員開會討論,不如把任務和決策權分派給小團隊。

Durscher認為,年輕人之所以不選擇合作社形式創業,“至少7個人的規定”是原因之一。但對於創始人來說,建立合作社也有一個非常實用的優勢:“與股份制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不同,你不需要啟動資金。合作社讓只有少量資金的人也能實現創業夢。”

(編輯:David Eugster,譯自德文:楊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