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野韭菜-瑞士华人餐桌上的解馋肴馔

采摘洗净的野韭菜
采摘洗净的野韭菜:餐桌上的美味。 邵大海

每到冬春交接的万物复苏之时,如果你在和煦的暖阳中去河边或森林中散步,便能发现一种看起来既不像草也不像菜的草本宽叶植物,它的德文名字是Bärlauch,直译:熊葱或熊蒜。这种植物不知什么时候被中国人发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上了中国人的餐桌,而且给它起了个绝对中式名字:野韭菜。

现在又到了采摘野韭菜的季节了!许多人的朋友圈近来被这种小小的植物刷屏。最近如果你稍加注意,便会注意到瑞士许多超市里也有这种植物上架,餐厅饭店也提供这种植物的菜肴,而且种类繁多:野韭菜香肠,野韭菜炒面,甚至还有野韭菜奶酪。

这些野韭菜的来源是哪儿?如果你认为是温室种植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它们可都是野生野长的。

野韭菜(Bärlauch)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记载是因狗熊喜欢采食而得名。熊在经历的冬眠后需要借助熊葱恢复体力和力量。野韭菜味道非常类似于中国的韭菜(估计也是因此而得到这个中文名),多生长于林地树荫或河岸边。冬春交替季节新发的第一至第五叶味道鲜嫩,适于食用。开花后便没有了韭菜的口感且味道发苦,没有了食用价值。所以,建议采摘季节最好在其花期以前的3-5月。

野韭菜通常生长在潮湿土壤、阴凉的落叶林中或河流的河岸森林附近。
野韭菜通常生长在潮湿土壤、阴凉的落叶林中或河流的河岸森林附近。 Keystone

这种植物高约20-40厘米,有2-3个楞形直茎,叶宽2-5厘米,有一条长长的柳叶刀型叶脉。野韭菜分布于欧洲许多国家,北亚地区的草地和林地也有。在落叶林地较容易生长。既被人们当作蔬菜和调料,同时也是一种药用植物。

野韭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比如,镁可以强壮肌肉 ,维生素可以预防感冒。100克野韭菜含有大约150毫克维生素C (人体一天维C的需求大约50克),但加热会改变这些成分的性质,维C在高温下会遭破坏。所以,即便要热食,也尽量缩短加热时间。

另外野韭菜含有的大蒜素具有抗菌作用,可缓解发烧和咳嗽,还有助于预防胃病,并对新陈代谢产生积极影响。营养学家称:野韭菜所含硫化合物刺激肝脏和胆汁分泌,因此可以促进脂肪代谢。

因此,用野韭菜包饺子或炒鸡蛋只能用作解馋或唤起肠胃记忆的思乡之用,而要保护其真正的营养价值,最好生吃,比如将其切细拌沙拉或者与其它食物一同冷食。

瑞士也有加工野韭菜的工厂,他们的野韭菜同样不是出自温室大棚,而是工人们在田野树林中人工采摘而来。理论上温室种植野韭菜是可能的,但是,野韭菜每年只有一个月生长期便可以收获,其余11个月只能空着,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不值得。

小心与有毒植物混淆

野韭菜的形状与有毒的铃兰(Maiglöckchen)、秋水仙(Herbstzeitlosen)和还没有长出斑点的斑叶疆南星(Gefleckter Aronstab)非常相似,其毒性足以致死,因此采摘时须十分小心。简单且重要的辨别和鉴定方法是野韭菜叶子那股特殊的大蒜气味。

野韭菜可谓是春天的第一个使者,它不仅美味,而且对健康非常有益。采摘时一定要分清它与铃兰和秋水仙的区别,后者有毒。
野韭菜可谓是春天的第一个使者,它不仅美味,而且对健康非常有益。采摘时一定要分清它与铃兰和秋水仙的区别,后者有毒。 Keystone

如果你不肯定,可以用手搓叶子,如果有浓烈的大蒜味道,就可以断定是野韭菜,如果没有味道,很可能是有毒的铃兰或秋水仙。另外,野韭菜的叶子的形状和颜色也与其他有毒植物不相同。同时,为了避免多包绦虫传染疾病,食用前必须小心地清洗其叶子。如果你实在不放心,也可以送到特定的检验站咨询。

如果你既不放心又嘴馋,还没有时间去采摘,那就去超市或菜市场吧。

另外,关于保鲜:野韭菜在冰箱里可以保存3-5天,但是在此期间它会渐渐失去其特有的精油。所以,专家建议,为了充分发挥其营养,越新鲜食用越好。

采摘规定

根据瑞士规定,野韭菜是一种受保护的植物。为了保护植被状态,不可以挖其根。采摘者应该从一个植株上最多采摘一片叶子,而且是从其茎杆的底部用手掐断。如果想在自家花园、菜地或后院养殖野韭菜,可从园林商人那里购买,然后自行培育。种植方法非常简单,你只需一块荫凉潮湿的田地,位置大约在你家豪宅的北侧即可。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小心啊,一旦你把野韭菜请进了你家花园,再想把它们请出去可就真的是应了中国那句古话:请佛容易送佛难了!这种野生植物一旦开始生长,你便可以见识到什么叫做落地生根,其生命力之强,超乎你的想象,要想清除它们,就算对于专业人士也绝非易事!

祝你好胃口!

野韭菜鸡蛋汤 - 祝你好胃口!
野韭菜鸡蛋汤 – 祝你好胃口! 邵大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