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化学家折桂瑞士国家科技奖
![xile hu](https://www.swissinfo.ch/content/wp-content/uploads/sites/13/2017/11/36f76b4d46c5d4919f48d34f4d126b77-_val2846-jpg-data.jpg?ver=2b921860)
华人化学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教授胡喜乐,因为其在催化化学过程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获得2017年瑞士科学权威奖项“拉齐斯奖”(Latsis Prize)。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周三发布的新闻稿(多语)外部链接中称,现年39岁的胡喜乐因其“在生产太阳能燃料及合成高附加值分子(high-added-value molecules)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高达10万瑞士法郎(10.14万美元)的奖励。
“催化”是通过加入一种物质来加速化学转化的方法,这一工艺在化学中几乎无处不在。胡喜乐教授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催化的理解,因为他使用了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将各种类型的催化作用结合起来,有时这种方法会带来令人惊喜的结果。例如,他的团队曾尝试用酶促催化(enzymatic catalysis)来深化太阳能燃料领域的研究(多相催化),虽然该方法未能成功,但他们却因此发现了一种高效的新型催化剂。
不可预测的方法
胡喜乐教授解释道,“我们使用太阳能来把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因为氢气是极好的能源。我们希望可以使用催化材料,用化学产品的形式储存这种能量。”他预计,这项技术将会在15至20年内实现。
这位科学家出生于中国,但是自2007年以来一直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工作。他表示,自己的研究方法得益于消除不同类型催化研究之间的壁垒,“我总是尝试在研究中引入一些新的、不可预测的东西”。
瑞士国家拉齐斯奖自1983年开始颁发,由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代表日内瓦非营利性组织拉齐斯基金会(Latsis Foundation)外部链接每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必须是在瑞士工作的研究人员,年龄不能超过40岁。
虽然之前也曾有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生态学家获奖,但该奖项的获奖者主要来自自然科学领域。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及通讯社/dos
![符合JTI标准](https://www.swissinfo.ch/chi/wp-content/themes/swissinfo-theme/assets/jti-certification.png)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