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欲與北約修好-需與“原子彈”和解

“小”瑞士能否成功向“大”北約靠攏?
“小”瑞士能否成功向“大”北約靠攏? Keystone / Lukas Lehmann

瑞士希望加強與西方防禦同盟-北約的合作但卻要為此付出代價:必須放棄簽署《禁止核武條約》。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3月底瑞士國防部長維奧拉·阿姆海爾特(Viola Amherd)在布魯塞爾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會談。會談旨在加強瑞士與北約在軍事上的合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中立國瑞士也開始靠近這一西方的軍事聯盟。

然而欲置於北約的保護傘之下瑞士也要有所表現:據《時代報》(Le Temps,法)外部链接報導,史托騰柏格勸說阿姆海爾特不要批准《禁止核武條約》(TPNW)。除北約外,美國、法國、英國等核大國均已向瑞士施壓,要求瑞士拒絕簽署。

該條約於2017年由122個國家議定,至今已有92個國家簽署、在68個國家通過,但遭到了所有核國家的抵制,還有被稱為“核聯盟”的北約的反對。

瑞士在政治上再次陷入兩難。以下為您詳加分析:

何為《禁止核武條約》?

該條約將核武定義為非法,其遠期目標是逐步裁減軍備,直至銷毀世界上的核武。 1970年的《不擴散核武條約》也是以此為目的,由美國、法國、英國、中國和前蘇聯這些核大國提出,不過收效甚微。

正因去核行動進展緩慢,所以多國開始商討《禁止核武條約》。起初瑞士持贊同態度,但一年後聯邦委員會出於安全政策的考慮拒絕了該條約。頗具諷刺的是,2010年正是瑞士在《不擴散核武條約》的核查會議上啟動(德)外部链接了相關程序,並促成了《禁止核武條約》的最終成型。

瑞士將如何與北約合作?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安全防禦系統。由此不久前還幾近“腦死”(馬克宏語)的北約卻隨著新成員芬蘭的加入擴充到了31個國家,之前中立的瑞典如今也等待著被納入。

雖然與之不同,瑞士依然拒絕加入北約,但還是希望向北約靠攏。自1996年起瑞士憑藉“和平夥伴關係”(德)外部链接成為了北約的伙伴國,並展開了軍事上的合作以及資訊和經驗的共享。但這種關係並不具備法律義務也不帶自動觸發機制,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互助義務,而這才是北約聯盟的核心。

能夠預料的是,瑞士軍隊將再次加入北約的演習,並且在網絡安全及民防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合作。其目的(德)外部链接是到今年夏天擬定個別化的伙伴及合作協議(ITTP),這是北約對夥伴國家提出的一種新型合作方式。

至於何時,以及能否實現向北約的靠攏,目前尚不明朗。瑞士現在在北約的名聲並不太好,史托騰柏格在布魯塞爾的會面後不久說(德):“多個盟友均持保留意見,因為瑞士不同意他們向烏克蘭轉運彈藥”。這指的是瑞士鑑於中立法不允許將早年出售給歐洲國家的彈藥轉運給第三方。

瑞士為何面臨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國家向瑞士施加壓力讓它反對《禁止核武條約》也就是預料中的了。此前有多個國家面臨同樣的壓力,例如德國和屆時尚屬中立的瑞典。北約提高了與其結盟的價碼,因為其清楚地知道,瑞士是在尋求北約的幫助,而不是正相反。

然而瑞士的表現則是另一番樣子:議會多次就《禁止核武條約》進行討論,並明確表示(德)外部链接願意加入,且已委託政府具體實施,但至今無果。可惜聯邦委員會沒有理會議會對於簽約的新態度。希望未來幾週能有新的決議出台。

瑞士最終是否會簽約?

北約表示,誰要想從“核聯盟”中受益,也必須要接納核管制。不過是否簽訂《禁止核武條約》,並非絕對的排除條件:例如奧地利和紐西蘭均批准了該協議卻依然是北約的合作夥伴。

瑞士的政治家及非政府組織都在積極呼籲政府簽署這項條約。作為日內瓦公約的保管國,且頗具人道主義傳統的瑞士不該在去核問題上態度模糊。今年瑞士首次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簽署該協議具有象徵意義。

然而在東歐發生的侵略戰爭打亂了許多既定看法。在瑞士就連對北約一貫持懷疑態度的保守派也開始傾向於靠攏這一軍事聯盟。這次入侵讓歐洲認清了地緣政治的新現實。他們此前是錯看了俄羅斯。

瑞士造原子彈

冷戰期間瑞士曾計畫製造自己的核武。大國之間的核鬥爭讓瑞士心生恐懼,決心增強本國的戰力。聯邦委員會於1958年寫到(德)外部链接:“鑑於我們悠久的自衛傳統,聯邦委員會希望,為了維護我們的獨立性和中立,我們的軍隊必須配備有效的武器,其中也包括核武”。

但該計畫僅止步於理論階段,因為瑞士政府沒有考慮到缺少專業知識、缺少鈾和錢的現實,計畫終歸只是計畫。 1969年迫於核大國的壓力,瑞士簽署了《不擴散核武條約》。直至1988年瑞士才將核武計畫徹底放棄。

這樣的武器到底要針對誰呢?答案始終簡單明了:為了防範蘇聯的進攻。儘管是中立國,但冷戰期間的瑞士始終還是站在西方一邊。

編輯:Marc Leutenegger,譯自德文:宋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