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排污大戶正面臨氣候訴訟

印尼帕里島的四位居民正在起訴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霍爾希姆公司(Holcim),因為該公司造成了海平面上升。onesia
印尼帕里島的四位居民正在起訴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霍爾希姆公司(Holcim),因為該公司造成了海平面上升。 Keystone / Mast Irham

瑞士正在上演一場針對水泥業巨頭霍爾希姆公司的氣候訴訟案。這在該國尚屬首次,並可能會在瑞士引發更多損失損害索賠案件。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位於風景秀麗的瑞士楚格湖(Lake Zug)湖畔的州法院,可能很快將會成為訴訟對決現場,訴訟雙方將就誰該為氣候變化買單展開辯論。今年7月,印尼帕里島(Pari Island)的四位居民對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商霍爾希姆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指控其在過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

這起索賠案的核心在於氣候責任研究所(Climat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的一項統計(英)外部链接:霍爾希姆公司總部位於瑞士,其水泥生產活動涉及從採石到運輸加工的各個環節,該公司自1950年以來排放了70多億噸二氧化碳。該研究顯示,這相當於1750年以來全球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0.42%。相比之下,瑞士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4340萬噸。

這是首起針對瑞士國內一家公司的氣候變化影響提起的訴訟。隨著全球針對重污染企業的氣候訴訟案件增多,這起訴訟或許會在瑞士引發更多類似的索賠案件。除了霍爾希姆公司,大宗商品貿易商嘉能可(Gencore)也在氣候責任研究所的“碳排放大戶”名單上:https://climateaccountability.org/pdf/TrainingManual%20CAI%2030Sep19lores.pdf外部链接


在印尼為瑞士水泥生產商霍爾希姆公司工作的工人
在印尼為瑞士水泥生產商霍爾希姆公司工作的工人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 Bloomberg

委託編寫該報告的非政府組織瑞士教會援助協會(HEKS)著重強調0.42%這一碳排放佔比數據,以此來支持四位帕里島居民的訴訟。他們聲稱,霍爾希姆公司必須按比例為其造成的氣候變化歷史影響作出賠償,這意味著要承擔這四位居民在帕里島所遭受的洪災損失的0.42%,即支付每人約3500瑞郎的賠償款。瑞士教會援助協會表示(英)外部链接,當地居民們希望用這筆錢來為氣候適應措施提供資金,比如種植紅樹林和修建水壩來防治洪水。

這四位帕里島居民還要求霍爾希姆公司“立即並大幅”減少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1.5°C內,從而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本案以“呼籲氣候正義(英)外部链接”為標語口號,是瑞士教會援助協會、歐洲憲法與人權中心(ECCHR)以及一家印尼非政府環保組織合作開展的一項活動。他們希望利用法律途徑對排污者施加更大的政治壓力,督促他們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全球氣候索賠案快速增加

這不僅僅是霍爾希姆公司要對帕里島居民支付賠款的問題,還涉及到更廣大的利益。若島民勝訴,那瑞士將成為全球的類似索賠案的先例。

哥倫比亞大學薩賓氣候變化法律中心對此案的描述(英)外部链接是:“這起索賠案可謂內容新穎、前所未有,因為案件的原告結合了兩項訴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賠償。”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篇評論文章(英)外部链接指出,訴訟正日益成為兌現政府氣候承諾的一種工具。

外部内容

哥倫比亞大學的資料庫(英)外部链接列出了司法機構受理的2000多起訴訟案件,這些案件主要涉及氣候變化法律、政策或科學。雖然大多數案件在美國提起,但40多個國家都存在氣候訴訟案件,其中工業化國家是高發地區。然而,正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最新報告(英)外部链接中指出的那樣,發展中國家的氣候索賠案也在增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一份報告(英)外部链接顯示,2017年至2020年期間,氣候訴訟案件數量幾乎翻番;大多數案件的訴訟理由為侵犯生命權、健康權或其他基本人權。對這些訴訟的定量分析顯示,愈半數案件的審理結果都有利於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大多數案件的被告是政府機構。其中,兩起案件比較引人注目:2019年,荷蘭最高法院做出裁決(英)外部链接,要求荷蘭政府更加積極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21年,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做出裁決(英)外部链接,迫使該國將其淨零排放目標的實現時間提前(英)外部链接五年。這些訴訟結果引發了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訴訟浪潮(英)外部链接,挑戰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

這類案件已經蔓延至私營部門。訴訟的主要對像是所謂的“碳排放大戶(英)外部链接”,相關消息披露數據庫顯示(英)外部链接,自工業時代伊始,這一百多家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排放量的70%以上。

在荷蘭,法院不僅認為該國政府的氣候保護措施不足,還責令石油巨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減少排放。人們認為,這起案件的判決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英)外部链接,法院明確引用了巴黎氣候協定條文(英)外部链接預計(英)外部链接該結果會對殼牌公司產生“深遠影響”。在德國,一個非政府組織曾經在針對德國政府的訴訟中勝訴,於是在此基礎上,2021年進一步對汽車製造商寶馬(BMW,英)外部链接朋馳(Mercedes-Benz,英)外部链接大眾(Volkswagen,英)外部链接提起訴訟。

在瑞士,印尼島民控告霍爾希姆案的藍本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 2015年,一位秘魯農民向德國最大的發電企業萊茵集團(RWE)提起索賠(英)外部链接,因為他要保護自己所在的城鎮免受冰川融化的影響。他並沒有要求企業補償全部費用,而是要求其補償一定比例(0.47%)的費用。據估計,自工業化開始以來,萊茵集團的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排放量的0.47%。

在上訴過程中,一家德國法院承認了歷史責任的概念。 2022年5月,德國法官赴秘魯(英)外部链接考察冰川洪水威脅,並評估萊茵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如何導致該特定風險,這一舉措在眾人看來可謂史無前例。

外部内容

尚無定論

今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上,各國探討的關鍵議題包括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以及設立新基金以補償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像瑞士教會援助協會這樣的活動機構認為賠償是“氣候正義”的本質要求,並要求造成全球變暖的機構或個人對其行為後果承擔責任。他們將法律途徑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

日內瓦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國際法副教授安妮·薩博(Anne Saab)認為,針對霍爾希姆公司等“碳排放大戶”的訴訟有可能在確保賠償和防洪等項目融資方面發揮一定作用。她在給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我認為有機會通過法律訴訟解決損失和損害問題,即使大多數和解將通過庭外調解達成。”薩博還表示,在解決損失和損害問題方面,相對於更為全面的政府行動,訴訟能夠作為非常有效的補強。

在印尼帕里島,漁民和紅樹林農民埃迪·穆里奧諾(Edi Mulyono)在Rengge海灘上種植紅樹林,以免海灘遭進一步破壞。
在印尼帕里島,漁民和紅樹林農民埃迪·穆里奧諾(Edi Mulyono)在Rengge海灘上種植紅樹林,以免海灘遭進一步破壞。 Keystone / Mast Irham

這位法律學者表示,不排除公司可能要為過去合法商業活動造成的排放承擔責任。 “氣候科學在氣候訴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薩博解釋說,“就責任認定而言,關鍵在於合理確定行為人是否知曉、從何時開始知曉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危害。”

其他法律專家則持更為懷疑的態度。瑞士弗里堡大學經濟和國際私法名譽教授沃爾特·斯托菲爾(Walter Stoffel)表示:“如果根據當地和瑞士法律,排放在發生時合法合規,那麼就不存在責任的發生。然而,國際慣例對於合法性的認定也很重要,而且這些慣例在不斷發展。公司或許不必支付損害賠償,但對於那些還未改變行為的公司,當前形勢仍會迫使其改變行為方式。”

法院將審查像帕里島居民這樣的索賠者能否證明,他們所遭受的損失是由他們打算追究責任的公司造成的。在這起瑞士的訴訟案中,原告律師勞拉·杜爾特(Laura Duerte)在COP27會外活動中解釋道,索賠者旨在通過三個步驟來證明這一點:計算公司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工業排放量的比重,證明公司經營活動與大氣層破壞之間的聯繫;證明大氣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證明海平面上升導致洪水和特定損害。

不僅僅是法律事務

但是,把公司告上法庭並不是解決氣候變化相關損失和損害問題的靈丹妙藥。法律途徑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用於推進氣候保護,也會被用來阻礙氣候保護(英)外部链接。作為經典的“反擊訴訟”案例,萊茵集團起訴荷蘭政府(英)外部链接並索要賠償,因為荷蘭政府宣布計畫逐步停止煤炭生產。

薩博承認,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通過法院裁決獲得賠償,即那些得到國際非政府組織支持的人,他們熟悉外國法律制度,並有足夠的財力負擔得起長期訴訟。這一法律趨勢有很強的政治色彩。薩博解釋說:“點名羞辱公司可能比在法庭上打贏一場官司效果更好。氣候變化訴訟不僅僅是純粹的法律事務。”

在瑞士教會援助協會支持的島民訴霍爾希姆案中,強制調解在今年10月無疾而終。 “雙方立場相距甚遠,”律師勞拉·杜爾特在給瑞士資訊的簡訊中寫道。印尼帕里島的居民必須在2023年1月底前向楚格州法院提交訴狀,進入民事訴訟的下一階段。

Ariane Lüthi曾擔任外交官和Holcim公司的人權專家。自2020年以來,她一直從事記者工作。

(譯自英文:中文部,編輯:Virginie Mangin)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