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金融中心的經濟意義被高估了

蘇黎世閱兵廣場,瑞銀和瑞信的總部都座落在這裡。
蘇黎世閱兵廣場,瑞銀和瑞信的總部都座落在這裡。 © Keystone / Ennio Leanza

瑞士信貸破產之後: 經濟史學家Tobias Straumann在訪談中對瑞士及其大銀行進行了分析。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瑞士信貸銀行的終結對瑞士來說是一個打擊還是一個轉捩點?

Tobias Straumann:這至少是個大事件。 瑞士信貸是瑞士歷史最悠久的大銀行。 但它的消亡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瑞士已經經歷了大銀行倒閉的風波。

30 年前,瑞士共有五家大銀行,現在只剩下一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瑞士由國家出手拯救了瑞士最大的銀行瑞銀,隨之而來的針對外國客戶銀行保密法的取消,對瑞士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挽救瑞銀,強行合併瑞銀瑞信:在過去的15年裡,瑞士政府就不得不兩次對大銀行出手相救。而瑞士則是一個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怎樣將這兩者連結在一起?

瑞士並非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們有許多國有企業或「偽國有企業」。 例如在銀行業,州銀行也是國營企業。

此外,在我看來,國家對大銀行採取干預措施,早已不再是禁忌。 自1990年代以來,從國際上層面就不難看出,現在那些高度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銀行體系變得多麼不堪一擊。

Tobias Straumann是蘇黎世和巴塞爾大學的經濟歷史系教授。
Tobias Straumann是蘇黎世和巴塞爾大學的經濟歷史系教授。 © Keystone / Marcel Bieri

國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對銀行出手相救,這已成為完全正常的現象,國家也沒有其他的選擇餘地,因為否則每次都會發生重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瑞信這次發生這樣的事,國外也希望,瑞士不要釀出對整個銀行體系產生不良影響的事情。

但在挽救瑞銀之後,議會原計劃通過「大到不能倒」的法律來防止國家和納稅人再次面臨承擔巨大金融風險的可能。 (瑞信崩壞)是不是讓政界清醒的當頭一棒?

身為歷史學家,我對這項做法未能奏效並不感到驚訝。處理危機的時候,需要的是非常簡單的措施。「大到不能倒」法規過於複雜,未經考驗、也有些不切實際。 因為當出現問題時,往往還牽扯到外國政府,而外國當局又必須考慮到自身的政治因素,因此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成一致。

現在有些銀行家似乎都利欲熏心,為了贏利不惜冒任何風險。昔日那些帶領國家前進、真正有事業心的銀行現在都到哪裡去了?

瑞信的事業心直到最後一直都在,他們的企業貸款業務做得非常好。的確,19世紀瑞信創始人Alfred Escher及其周圍的同行們投資了國家的基礎建設。但鐵路業務也有一定風險。

瑞信在成立初期的經歷可謂跌宕起伏,鐵路公司的股價時漲時跌。情況好的時候,銀行家賺得盆滿缽滿;然而,當情況差的時候,他們就拿不到紅利。

這與今天的情況是不同的,瑞信的失敗的確與貪婪息息相關,但主要還是由於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無能。

哪方面的無能?

199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趨勢–瑞士大銀行大步邁向國際化 然而,瑞士管理階層要在倫敦和紐約這樣的金融中心開展工作談何容易,盎格魯-撒克遜的投資銀行家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很難與瑞士的企業文化相協調。

此外,在倫敦和紐約的瑞士大銀行工作的人往往都是些二流銀行家,他們的表現就像傭兵,只希望在短期內為自己攫取最大利潤。

瑞銀在6月接手了瑞信,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銀行,這是好事嗎?

如果比較的話,新形成的大銀行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瑞銀規模小,而且可能還會再縮小一些,但它的確是個大銀行,就總資產而言,新銀行資產總值是 瑞士國內生產毛額的兩倍。至於是不是好事,我不知道。

但這家大銀行有一天也會出現問題,國家不得不出手干預的可能性非常高。 這僅僅靠加強監管是不夠的。 這一點現在就能預見。

現在出現了一些政治要求,提出對那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銀行進行更有力的監管。而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上,瑞士政府還能做些什麼?

能做的很多。想要穩定一個銀行,國家可以也必須做很多事。從瑞銀這方面講,聯邦政府這次做得很好。該銀行暫時被部分國有化,最終聯邦政府甚至能從中獲得了一些利益;瑞銀也調整了其風險觀念。對於瑞信,瑞士政府目前認為合併會更安全,至於這是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還有待觀察。

是誰或什麼導致了瑞信走向崩潰?

是瑞信的管理階層和董事會,瑞信多年來一直處於管理不善的狀態;但政府也並非毫無責任。 自2022年10月以來,瑞信就陷入了困境,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然而,直到今年3月才花了很長時間才制定出拯救計劃,與當時挽救瑞銀時情況完全不同,似乎是 臨時抱佛腳,這讓我有些驚訝。

2023年6月,瑞銀正式接手了瑞信。
2023年6月,瑞銀正式接手了瑞信。 © Keystone / Ennio Leanza

目前評論政府在這次行動中的表現尚為時過早,因為我們了解的不多。議會調查委員會將提供更多資訊。然而,銀行本身也該做點什麼:例如瑞信就自身出問題原因應該拿出一份全面報告–這是瑞信欠瑞士的。

我認為,應該要求銀行設定更高的保險機制–例如,更高的自有資金份額,但即便如此,瑞銀也不安全,這一點必須清楚。全球金融體系非常脆弱,瑞信雖然出了問題,但並不嚴重,他們守住了金融市場監理部門規定的所有關鍵數據。

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發生些什麼,並產生傳染性影響,國家既不能預見也不能預防金融危機,只能及時遏制,防止災難性後果的發生。 然而,要確定何時是採取介入行為的正確時機是件很困難的事。

考慮到這些風險,瑞士這個小國還能負擔得起一家活躍於全球的大銀行嗎?

在自己的金融中心擁有一家能提供所有服務的大銀行是存在優勢的,但瑞銀必須願意剝離問題重重的國際業務或搬遷總部,這樣的話,瑞士就會失去這些優勢;而另一方面,也 會獲得更多的穩定性。

Tobias Straumann argumentiert und zeigt beide Hände
Tobias Straumann。 © Keystone / Marcel Bieri

對於某些業務,可以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就像隸屬於德國漢莎航空的瑞士航空一樣,這是可行的。廢除銀行保密制度也對我們沒有造成任何損害。 蘇黎世沒有變窮,反而更繁榮了。

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對瑞士的繁榮有多重要?

金融中心的經濟重要性被高估了。 瑞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但在戰前的1914年,根據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瑞士就已經是歐洲大陸最富裕的國家了。這主要歸功於工業的蓬勃發展,這也是瑞士在19世紀和20世紀一直繁榮至今的原因。

金融中心的出現是在工業化之後,資產管理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泡沫的收入來源。而在經濟上,這是好壞參半的。

劣勢是什麼呢?

銀行業的高薪吸引了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而在其他更具創新性的領域卻缺乏人才。現在,沒有了銀行業的巨大吸引力,其他產業和創新領域則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蘇黎世作為保險業中心也有很高的聲譽。保險業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更高,我認為更符合瑞士的特徵。

本文首先曾刊登在《Schweizer Revue外部链接》。

請參閱我們相關題目的討論節目()Let’s Talk

(譯自德文:楊煦冬)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