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黃金進口缺乏監控
瑞士煉金業再度受到密切關注-某報告批評黃金進口缺乏監控。聯邦審計局稱,非法進口輕而易舉,相關處罰卻極不充分。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世界上的大多數黃金都要到瑞士走一遭-原料在這裡經過精煉,成為金燦燦的黃金。這是個每年價值高達600-900億瑞郎(約合626-939億美金)的大生意。
各家煉金廠都堅持說,他們檢查了所收黃金的來源,以確保原料出自尊重人權、重視工人健康、監管良好的金礦。但各非政府組織則抱怨說,法律往往形同虛設,留出太大空間由該行業實行自我監管。
如今政府審計員指出,瑞士缺乏針對煉金業的有力執法手段。聯邦審計局在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對接受骯髒黃金僅處於最高2000瑞郎(約合2086美金)的罰款,這樣的處罰極不充分。換句話說,監管黃金並非海關官員眼中的頭等大事。
除此之外,進口登記辦法把運往銀行的黃金和運送到煉金廠的黃金原料混為一談,使得整體狀況難以追踪。
非政府組織“瑞士援助”(Swissaid)的馬克·烏梅爾(Marc Ummel)告訴法語區電視台RTS,金礦採到的黃金通過第三國輾轉運到瑞士,這令黃金的來龍去脈更加撲朔迷離。舉例來說,委內瑞拉出產的黃金經加勒比島嶼庫拉索運送至瑞士煉金廠。 “這麼繞下道便讓人很難追踪黃金的來源,”烏梅爾透露。
根據各非政府組織的說法,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也給不擇手段的交易商提供了機會,把骯髒黃金與合法黃金混到一起。
相关内容
瑞士为何无法摆脱肮脏黄金
外部链接聯邦海關署和瑞士貴重金屬製造交易商協會(ASFCMP)告訴RTS,他們同意審計局報告的主旨,也歡迎對監管做合情合理的嚴化。這將不包括強制煉金廠同意非政府組織的要求,公開與他們交易的金礦的名稱。
瑞士的黃金交易非常有利可圖,而政府並沒有嚴化黃金交易法律法規的強烈慾望。該行業本身已採取行動加強自我監管,例如2013年的《改善黃金倡議》(Better Gold Initiative)。
而選民將在今年秋天或明年年初就《負責任企業倡議》(Responsible Business Initiative)做出決定,要不要讓瑞士企業在瑞士為它們的海外業務負起法律責任。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