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人有紧急储备的传统

瑞士超市Migros的货架,面粉最抢手。 Keystone / Urs Flueeler

危机来了,瑞士人也会囤货,这次退烧药扑热息痛成为瑞士人哄抢的目标,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出面限购。而实际上瑞士人应该是有备无患的:政府一向呼吁国民做好紧急储备。

​​​​​​​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的时候,瑞士人抢空了商店,一个星期之内罐头、大米和咖啡的货架被抢购一空,政府不得不实行定量配给制。

战争时期只要商店有货,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多屯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时,又出现同样的情况。当时的大学生们到处贴海报,上面写着:“囤货是卖国行为!”尽管这次的哄抢比一战时已经轻微得多,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之前已经有了定量购买规定。

紧急储备是女性公民的义务

1945年以后,瑞士政府不想再看到这种危机初期的疯抢囤货现象,新成立的民防团体开始启发国民养成准备应急储备的习惯,为人们列出了应有的基本储备货物清单:2公斤糖、2公斤米、1升油和1公斤脂肪,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补充一些面食、面粉、罐头及其他。应急储备应该足够两个月消耗。

到了冷战时期,应急储备则是为了预防核战,瑞士的电影院、展览馆、展销会上都是做好救急储备的宣传海报。家政教师更是对女学生们谆谆教诲应急储备是何等至关重要。冷战就是这样随着紧急储备观念走进了瑞士的千家万户。

瑞士历史学家Sibylle Marti研究的课题就是紧急储备,她说:“宣传应急储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冷战威胁的存在,是一种形式的精神卫国,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瑞士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规范和价值观。

那个时期,没有投票权和军役义务的瑞士女性,被赋予承担做好救急储备的职责,1960年的一个宣传册上这样写着:“士兵的任务是扛起枪杆,而家庭里的女性的任务则是做好紧急储备。”

b
瑞士女性被赋予做好家庭紧急储备的职责。 zVg

紧急储备宣传活动虽然使用的是传统画面-但是负责宣传的官员们却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广告手法。1957年他们发起了一个诗歌竞赛,征募歌颂紧急储备的诗歌,引来上万投稿。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生活方式进入瑞士,女性因而获得了消费、休闲和工作的空间,”历史学家Marti说:“女性甩掉了传统形象-关于紧急储备的宣传也变了样:储备不再只为了战争时的不时之需,而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成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应急帮助。”

历史的变迁似乎并未影响到紧急储备在瑞士人概念中的重要性,到了1988年的冷战结束时期,瑞士联邦还在电视新闻中呼吁提倡保持做好救急储备的传统。

2001年之后,瑞士政府依然在强调紧急储备的意义,它没有变成“古董”。如今大力宣传紧急储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在家政教学和联邦网站(Netz外部链接)上,依然会被屡屡提及。

(翻译:杨煦冬)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