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宗教氣氛的瑞士聖誕節怎麼過?
世界所有民俗裡年節都講究家庭團圓,尤其要吃一頓團圓飯,瑞士的聖誕節也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從物質過剩的今日來看,吃一頓豐盛的團圓飯再也不難。但怎麼過一個帶有傳統意涵的聖誕節,讓我們從宗教學的角度再次回望信仰的深意。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而進入了冬季,瑞士的宗教民俗節日也越發熱鬧,在寒氣中點燃生活的熱情。11月過了中旬,街頭上已有聖誕裝飾以及各式年節用品的拍賣,在宗教生活逐漸式微的今日,聖誕節儼然成了市場經濟的消費時刻,鼓吹著購買禮物餽贈親友,或犒賞自己。
物質生活條件幾乎已邁向頂峰的現代社會,基督宗教對瑞士人仍是生活的重要底子,要接觸信仰其實不難。
宗教氣氛與民俗傳統的一體兩面
12月在冬至的前後,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此時大地酷寒,萬物不生。寒冷與長夜讓身心對陽光產生極大的渴望,民俗與信仰於是有了交融的時刻。在今日瑞士民間較為鄉間的地區仍盛行甩鞭節(中)的傳統,在節日中動員人們組織活動,活絡暖活凍僵的身心。
瑞士天主教神學工作者陳麗文女士,本身也是一位人格整合與心靈諮商師,她說到:»許多不同的文化裡都有把太陽當作神敬拜的習俗,基督宗教在公元300多年亦援用了異教的元素,融入基督宗教之中,讓異教成為信徒。12月24日是聖誕節,但耶穌的誕生日其實不可考,祂的誕生最深的涵意是,祂要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使我們人性的生命與神性的生命融合而一。祂也是神的化身,祂是愛。祂愛每一個眾生:不是因為你可愛,祂才愛你,而是祂的愛使你成為可愛的。祂也是光,無論你在任何境況中,祂都給你引路,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特別在古時,飢寒交迫的冬日,信仰更是帶來希望的關鍵力量,現世的困難與艱辛在心靈中有一處可以寄託。
節慶中東西民俗的交會點
政教已分離百年的瑞士,農業時代的傳統與民俗相交融匯的背景中,今日社會仍保有強大的宗教氣息,一再引人思考何謂過節真義。然世界民俗裡,東與西之間有許多民相似之處。
«在華人的傳統習俗中,農曆年關將近時也有許多事要完成,舉凡大掃除、按日子祭拜不同的神明、灌香腸、做臘肉、磨米炊年糕等等,這些過節的準備其實和歐洲過聖誕節非常的類似。»陳女士說到。也就是在日常的生活裡,有一段日子放下繁務,力行打掃的細節,從身體的投入感受心思的變化。社會全體在共同的活動中也創造了年節氣氛。
在迎接聖嬰耶穌到來之前,將臨期是聖誕節往前推四週,就是天主教的新年的準備期。有信仰的家庭會準備一個將臨圈,像花圈的模樣,上面擺有四盞蠟燭。此時即使沒有虔誠信仰的家庭,也會以蠟燭來妝點年節。
準備期的儀式講究的是身體力行投入的內在反省,除聖誕節之外,復活節這個大節日更講究這個準備過程,即是要信徒們進入心理上迎接的儀式。
將臨圈與迎接聖誕的準備
根據歷史記載,將臨圈來自於北歐,冬季白晝短,在大地雪白之時,用長青的樹葉做成圓圈,綠意代表生命,亦代表成長,圓圈的也帶著有始有終的意象。
在16世紀時,這個北歐習俗被德國的教會援用,並在將臨圈上放置蠟燭,象徵光明與希望。民俗的形成來自人類面對大自然挑戰的做法,是困頓中支持的力量。
圓形的將臨圈是目前最普遍的形式,以天主教的傳統,這四盞蠟燭應分別為淺紫、深紫、粉紅色與白色。
第一盞淺紫,代表醒寤,也就是節日的準備開始了,人要從舊有的生活醒過來,覺察反省需要調整之處。
第二盞深紫,在教會裡深紫表達的是懺悔與悔改,把已經亂套的行為與心思念慮重新返回正軌,與人和好,得到內心深度的平安。
第三盞粉紅色蠟燭則代表喜樂,此時離聖誕節越來越近,已經開始準備自己,也看到反省與實踐後的改變。
最後一盞白色蠟燭,象徵純淨與光明,厄瑪奴耳(Emmanuel希伯來文)-即主與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一起的意思。
降臨圈(Adventskranz)上有四盞蠟燭,由聖誕節往前推的第四個星期日點起第一盞蠟燭,點燈的第一個週日在德文裡稱為 der erste Adventssonntag外部链接。 聖誕節之前的第三個個星期天點起第二盞,依此類推。等到聖誕節當日,則四盞蠟燭一起點燃。2019年的將臨期第一個週日為12月1日,在這一天有虔誠信仰的教徒會點起第一盞蠟燭。
傳統的降臨圈上所擺的蠟燭有四種顏色,並有各自的意涵。今日作為裝飾的作用為多,蠟燭的顏色則有各種選擇。
陳女士做了上述的解釋,並說明:»將臨期這四週是一個內心的準備,這個過程的意涵不是慶祝,而是沉澱,講的是個人審視內心的功夫。準備是為了相遇,是一場對話。信仰是一股見不著的心靈力量,讓人和自己與周圍的環境重建一個良性的,和諧的關係。»
鑲入瑞士生活的基督信仰
攤開瑞士的行事曆,一年當中仍有不少宗教節日與假期,信仰基督宗教的人雖不如以往熱心虔誠,然而宗教的底蘊仍刻畫在德語世界的生活裡。各州的規定不同,對於不重視基督信仰的人純粹是放假的日子。生活在瑞士的德語區,若能通熟德語就能知道生活裡的方方面面是浸濡在基督宗教之中。
生活在瑞士需要在地的語言能力,來理解文化脈絡,語言是理解與融入瑞士文化無形的利器。陳女士舉例,在德文遮羞布叫Feigenblätter,這個字的原意為無花果樹的葉子,這引申義來自於來聖經中創世紀的故事: 亞當與夏娃偷吃了禁果之後,以無花果葉遮住了私處。
進入將臨期前,在瑞士的父母或其他長輩會為孩子準備將臨期的月曆,月曆上有24個小格,每天打開一小格,每個小格後面都有一個小禮物,這樣的活動為孩子帶來迎接聖誕的準備和驚喜。
在宗教信仰強大的時代,這是家庭信仰教育的一部份,也是家長為孩子們述說宗教故事的機會。今日在商場上有各式玩具公司或食品公司製作的將臨節月曆,沒有信仰的家庭也會購買作為孩子迎接聖誕節的期待。
另一例是,在德語傳統中在將臨期也給孩子們準備將臨期月曆(Advenstkalender),本意是要讓孩子學習反省和審視內心,在生活中感受信仰,但是今日多數的家庭教育中因為缺乏信仰的養成,這個月曆成了孩子們對於禮物的期待和滿足,將臨期月曆也停留在商業的操作。
沒有基督信仰的人如何過宗教節日
在宗教節日來臨時,教堂裡有特別的禮拜與彌撒,讀經文、唱聖歌,沉浸在過節的氣氛裡。重要禮節中,信徒們著華服(多為黑白兩色)表示慎重。陳女士補充道:»沒有基督信仰的華人朋友,不妨在聖誕夜走一趟教堂,靜靜感受這個節日殊勝的氛圍。»教堂是神聖的殿堂,即使不懂禮儀也可以親身感受一下一個原意深遠的平安夜。
«以基督信仰的角度,復活節的意義更勝於聖誕節。耶穌受難死亡復活,才是基督宗教的核心信仰。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堅強的內心來面對難關,尋求突破。然而在商業化操作的手法中,聖誕節卻更容易進入世俗的生活,而忘了人生中隨時隨處都有挑戰與困難,最終還要面對死亡。耶穌復活帶來的正是這個救贖和力量。»陳女士解釋。
聖誕節與購物已經成為相連的兩個元素,有的人甚至忘了聖誕節代表耶穌的降生,到來的是聖嬰耶穌而非聖誕老人。陳女士補述:»現代人不管是不是信仰基督宗教,都能選擇不過度消費的過節方式。把將臨期當作靈性修持的機會,隨時觀照、調整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趕著買禮物應景。這個世界有太多苦難的人們,我們可以具體的做點什麼,使世界多一點愛和光明。»
家庭過節時看見人類共生的需要
«宗教弱化的社會,省略了反省的過程,就失去信仰的真意。除夕與聖誕夜,家人間的相聚,簡化成吃一頓的團圓飯就可惜了。»陳女士說。
誠然,吃飯是現代生活中多麼容易的事,打掃環境、準備菜餚等等準備工作由親手來完成,更是可貴。聖誕節象徵圓滿,聖誕節說的也是家,耶穌誕生在一個家庭,抑是肯定家庭對社會的重要性。
«回歸聖誕節的真義,耶穌代表了光,我們也能和孩子討論,是不是也能成為一個帶光的人,也帶孩子看看比自己條件更差的人,讓他們理解他們有能力幫助別人。或許他們願意把買禮物的錢捐出來,資助一個扶助貧困的計畫。這就是宗教裡所強調的靈性教育。»陳女士如此說。
讓思緒沉澱,來面對環境、面對社會、面對改變,又再度面對自己,即是信仰的真諦。生命的週期裡,出生與死亡是必然的過程,生帶來喜悅,而死亡之後生命進入了永恒的維度,是基督宗教所信仰的,亦是世間所有宗教所探究的答案。體驗信仰可以從生活細節中做起,過節就是一個開端。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