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比斯”有段古

瓦莱州的Bisse令人心旷神怡. Liujun

瑞士瓦莱州(Valais)以拥有众多的冬季滑雪场闻名于世。而您也许不知道,瓦莱州有一种高山引水灌溉渠--当地人称为“比斯”(BISSE)。

比斯的历史可以上追溯到15世纪,历尽沧桑,大部分“比斯”至今仍在使用,有些尽管失去了灌溉功能,却成为当地的旅游另一个“亮点”和重要的财政收入。

瓦莱州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腹地,历来以农牧业和葡萄种植业为主,这里就是“比斯”的发源地。从瓦莱州首府希永市(Sion)沿阿尔卑斯山区公路盘旋而上。只见层层叠叠的葡萄园和果园令人心旷神怡,牛群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山回路转之间露出一些以人字形山区木屋“夏莱”为主的村落,给人来到以世外桃园之感。

在海拔1500多米的上南达镇,记者终于看到了“比斯”:这是一种在山坡或山岩间人工挖掘或垒砌的引水渠,主要的目的是引雪山上冰川融化后的山泉水灌溉农田、葡萄园、果园和人畜饮用。山泉水经过岩石过滤,清澈透明且含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喝一口清泉水,爽心清肺,令人心旷神怡。

据当地人介绍,南达镇辖区有十余条“比斯”,分别流向不同的村子,其中最高的“比斯”位于海拔2300米的阿尔卑斯山区,最低的也在海拔800米左右。最长的“比斯”在悬崖绝壁和山谷间绵延32公里,最短的为2公里。“比斯”的宽度随地形而变,一般来说宽不过几十公分至一、两米,深不过膝。清澈见底的山泉水带着冰川的刺骨寒意从高向下流淌,流经山涧时被木槽承接,有些地段水走暗道,上铺青石板。

记者还发现,在有些水势落差较大的地方,人们架起水轮磨房,用来研磨粮食或作为锯木厂的能源,颇具中国南方山区乡村古风。据介绍,南达地区是瑞士,乃至整个欧洲灌溉系统最密集的农牧区,“比斯”自然功不可没。

在南达镇采访,当地人听说记者来采访“比斯”,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比斯”是南达人同大自然斗争的见证,展现了人战胜自然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比斯”也是南达的“聚宝盆”。

“比斯”的来历和历史

说来,“比斯”还有段故事呢。几个世纪以前,位于阿尔卑斯山区腹地的瓦莱州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干旱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要到山下十几公里外的河谷汲水,生活之不易可想而知。

那时,瓦莱州还在萨伏伊公爵的统治之下。为解决缺水问题,1435年,当地的执政官卡维利以萨伏伊公爵的名义征用民夫,在海拔1210米的贝松村附近挖掘了第一条长12公里的引水渠,开创了当地挖掘“比斯”的先河。

从那时至1863年的400多年间,南达地区共挖掘了十余条人工引水渠,极大地缓解了山区的人畜用水紧张状况。当时,为保证供水畅达,每条“比斯”都分段派人看守。看护人就住在水渠边临时搭建的小木屋里,每天巡视,及时疏通因山石坠落造成的淤堵。

“比斯”的今天

20世纪初,随着瑞士旅游业的发展,瓦莱州和瑞士许多地区一样,旅游业逐渐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许多农牧民放弃农牧劳作,转向旅游业,加之山区安装了现代化的供水、灌溉设施,“比斯”慢慢失去了初始功能。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聪明的瓦莱人开始利用“比斯”作文章,充分开发其旅游功能。当地旅游部门在维护现存“比斯”的同时,斥资修复了一些经过几个世纪流淌已经淤塞的古老“比斯”,并在“比斯”流经的渠道两边开辟出8条山区徒步旅行线路,总长近200公里。

春、夏、秋三季是徒步旅行的最好季节,旅行者沿随“比斯”翻山越岭,穿林过涧,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可随时停歇,汲一捧洁净的山泉水解渴,惬意非凡;冬季,“比斯”则引导滑雪者在雪地上驰骋。“比斯”成为当地一项重要旅游收入。

滴水成金

几个世纪以前,瓦莱州曾经缺水,迫使当地人励精图治,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而如今,瓦莱人继续利用水做文章,而且获得了良好的旅游宣传效应和颇丰的经济效应。

除开发旅游内涵外,瓦莱州还推出了一种以南达镇冠名的矿泉水上市。根据测试,南达矿泉水以纯净、无污染和平衡的矿物质闻名,堪与著名的法国“依云”矿泉水媲美,上市供不应求。

一泓“比斯”清泉水盘活了当地经济。瓦莱州的经验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贫穷落后不可怕,穷则思变,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突破口”,就能象瓦莱州一样,滴水也能成金。

《光明日报》常驻日内瓦记者刘军

瑞士“比斯”的历史可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1435年,瓦莱州在海拔1210米的贝松村附近挖掘了第一条长12公里的引水渠。

到1863年南达地区共挖掘了十余条人工引水渠,极大地缓解了山区的人畜用水紧张状况。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瓦莱人开始利用“比斯”开发旅游业。

斥资修复了一些经过几个世纪流淌已经淤塞的古老“比斯”,并在“比斯”流经的渠道两边开辟出8条山区徒步旅行线路,总长近200公里。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