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视世俗,向传统与权威挑战
罗莎莉·施韦克(Rosalie Schweiker)的工作室,就位于伦敦南Tulse Hill区皇家马厩尽头一间改装的车库里。粗制的家具四周散放着小雕塑、扎染的袜子以及她种的几盆鳄梨。
1989年,施韦克生于苏黎世,在家中四姐妹中排行第二,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位庭院美化师。就在她上小学前,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全家搬到了德国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海尔布隆市(Heilbronn)。
这里需要做一下免责声明,施韦克蔑视世俗认可的、简历里的个人资料,象年龄、生卒年份、文化程度以及工作经历。这一切在她眼中都是浮云。她还故意将自己的个人资料发布到维基百科(Wikipedia)上,让大家进行编辑。我们现在要了解的只是施韦克故事的一个版本,但绝非唯一版本。
“对于许多艺术家而言,著作权的问题确实极其重要,”她说,“但我在试图找到象维基这样的渠道,放弃自己的著作权。”
“在我看来,在艺术界功成名就的方式,从许多方面看,都十分荒谬。”她补充说,“很大程度上,成功和你就读过哪所大学密不可分,这些象征性的东西决定你作品的成败。”
“我试图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如果有人想和我一起工作,我希望是因为我的作品,他们才和我合作。”
“我的出生年代和我从事的艺术有什么关系?如果我生于2003年,为什么我的作品就会因此而不同呢?同样的道理,你的籍贯和你来自何方都不会改变你的创作作品。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向你讲述他们的生平,如果对这些事情不那么看重的话,艺术家才会多出作品。”
罗莎莉·施韦克
我认为,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创建情境,让不常发生的事情发生。
参与
除了社交与社会参与,施韦克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搞笑”。围绕着马铃薯对于人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意义、或者是鳄梨带给人们的启示这些主题,她筹备各种会议,并为自己颁奖。
她认为,在如此多的人都蜷缩在电脑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谈变得不再必要的时代,参与就更为重要。
“现在,我做的大量工作都是为了创建人们可以碰面相识的场景。这是为了让人们切身实地来感受自己身处某地、感受自己是人群中的一员。
“我认为,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创建情境,让不常发生的事情发生。我创造一些机会,让人们可以遇到新面孔、进行非同寻常的交流。”
“当我的作品引人发笑时,我会感到十分惬意,在艺术画廊里人们的笑声并不多。”
流浪者
施韦克在去伦敦坎伯纬尔艺术学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攻读美术专业硕士之前,在德文郡(Devon)的达丁顿艺术学院(Dartington College of Arts)拿到了学士学位。
初出茅庐的她在芬兰、德国和新加坡都居住过。
之所以决定留在伦敦,主要是因为一个由艺术家经营的画廊-“艺术空间站65”(Space Station Sixty-Five)为她提供了一间免费工作室,她对该工作室的使用权为3年,时间截止到2015年。
施韦克介绍,尽管她很喜欢在瑞士近来几次的短暂逗留,但是对任何国家,她都没有归属感。她来瑞旅行的日程包括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短期执教以及在伯尔尼举办的一次展览。
“我并未真正感到自己是瑞士人,我也没感到自己是英国人,我认为,这都不是那么重要。”
她补充说,艺术应该挑战这些条条框框。
“性别也是一样,社会上仍存在着性别差异,应该摆脱这种世俗观念。我曾用各种男性名字举办过展览,获得的效果也不同。”
“如果我只使用我的姓氏,那么人们则不知道我的性别,这样效果就会不同,性别真的会影响观众的视角。”
罗莎莉·施韦克
当人们偶然发现新事物、惊讶不已时,我认为这才是艺术。从某种程度来说,艺术家可以营造困惑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为生计奔波
和许多年青艺术家一样,施韦克也是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增加收入,她卖花、给人用塔罗牌占卜、在艺术院校教课并且筹备活动-她的网站讲述了版本略有出入的一个故事。
“通过给人用塔罗牌占卜,我赚了很多钱。”她说,“自从2008年以来,我也经营一家比较盈利的性用品商店,以资助我的创作……”
“我和一位同事常常开玩笑,我们从事的艺术是针对盲人的。”施韦克解释,“因为我们的作品表现手法为描述、讲故事以及传闻形式,而不是使用视觉材料。”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实体来表现自己的作品。他无法表述一个东西,只有通过视觉形式来表现它,以期有人看见,并且以某种形式作出回应。”
“我们却在同现实世界做着游戏,我们不使用象木材或者青铜这样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塑造情境。”
她工作室里的“智慧之石”(Stone of Wisdom)十分醒目。这块石头上有这样熠熠生辉的一句话:“如果你感到迷茫,触摸智慧之石,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她把这看成是自己的标志性作品,一个平凡之物被冠以它名,就可以与众不同。
“智慧之石折射了我对当今艺术的看法:艺术始终需要被阐释,只有抬高其身价,才能赋予其非凡意义。”
见解、恶作剧、对话,这些都是施韦克作品中的抽象形式。
“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她问,“是艺术家为了让人们有自己的主张。”
“当人们偶然发现新事物、惊讶不已时,我认为这才是艺术。至于艺术家创作的理由和意义,从某种程度来说,艺术家能够营造‘困惑’,这点在我看来真的很重要。”
她想用平实的语言描绘自己的艺术作品,除此之外,她还希望自己的作品派得上用场,并且题材与她所在的当地百姓有关。
“我相当喜欢长期项目。”她说,“艺术家空降某地、进行创作,这样的艺术家不令我信服。我欣赏有长期积淀的艺术作品。”
在离开之前,我忍不住问起她对鳄梨痴迷的原因。
“放了很长时间后,鳄梨看起来十分臃肿。”她说,“它们变得有些发霉,这时我就想把它们扔出去,但是我没这么做,因为我对它们有信心,突然之间它们发芽了,这就有点象艺术家创作时,有时突然产生灵感一样。我家中有这些小罐子,我就把鳄梨的果核-也可以说是灵感-种下去,让它们发芽,最后有些会发芽,有些则不会。”
施韦克给了我她的名片,直到回到家后,我才仔细看了这张卡,她的合作提议令人难以抗拒。
时时刻刻,艺术家罗莎莉·施韦克都在恭候与您交流创作经验。讨论详情,请发电邮至Rosalie.Schweiker@gmail.com。
1989年9月26日生于苏黎世
1995-1996年:全家迁至德国的海尔布隆市
2007年:就读于英国德文郡的达丁顿艺术学院
2010年:在伦敦坎伯纬尔艺术学院攻读美术专业硕士
2012-2015年:在伦敦南Tulse Hill区工作室进行创作
“我觉得,瑞士艺术家的身份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好处-它为我打开了很多扇门,给我带来很多机遇。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在国外住了相当一段时间,从一个和自己很久都没有关联的事实中获益,让我感觉很奇怪。话说回来,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有时候‘身为瑞士人’的优越身份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按当地的话讲-‘被宠坏的家伙’。”
(译自英文:薛伟中)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