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复制的城市
中国在昆明复制了整个苏黎世城?这不是假新闻,而是Matthias Gnehm在其漫画作品《一座被复制的城市》中的故事背景。
《一座被复制的城市》
瑞士漫画家Matthias Gnehm(德)外部链接刚刚出版了最新一部漫画作品–《一座被复制的城市》(Die Kopierte Stadt) 。在书中,中国开发商在昆明复制了苏黎世城,主人公Leo Lander在失业后从苏黎世来到了昆明。他遇见了复制整个苏黎世城的建筑师朋友Hans Romer。在Hans的安排下,Leo很快有了工作,并和一位叫Meilin的女子产生的爱情。可当一切进展顺利之时,真正的危机却刚刚开始。
这个奇幻的故事其实建构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之上。因为苏黎世和昆明确立了“友好城市”的关系。苏黎世的专家参与过昆明的城市规划等项目,而昆明也在苏黎世湖畔留下了一个中国花园,现在连花园边的草地也被苏黎世人俗称为中国草地(China Wiese)。
这本书所选择了中国题材也非出于文化猎奇的心理,而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故事中出现的山寨,快速建设,商业欺诈等主题每时每刻在中国发生。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这些现象是否可以持续?或者说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回答,而是将疑问留给了读者。
一个瑞士作者触碰这样的议题,总是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对瑞士人而言,这既可能表达了苏黎世人对自己城市活力的反思,也可能表达了其对中国城市建设方式的质疑。对中国人而言,这既可能代表了一个从外部观察中国的独特视角,也可能只是西方专注于中国负面报道的又一个例证。
正是因为这本书可以以不同的价值观去理解,所以听作者本人的叙述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自由撰稿人于洋采访了这位漫画家。
于洋(YY):可能中国读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您在《一座被复制的城市》(Die Kopierte Stadt)这本漫画小说中选择了中国题材?之前的七本系列漫画都是关于瑞士的。您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
Matthias Gnehm:我已经对中国着迷很久了。这是一个个人兴趣。我必须阅读这个我不了解的国家,这片土地。她当然非常强大,在西方媒体上有很多报道。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想写作的话,不能只依靠这些信息,所以我就决定得去中国自己看一看。
所以我四月份去了昆明。但是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了这个想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核心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在中国,人们在昆明复制了整个苏黎世。
YY:在中国复制苏黎世的想法是您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一些其他渊源?
GM:苏黎世是我个人的想法。但事实上这些事情也确实正在发生。比如哈尔施塔特(Hallstatt,号称最美小镇)-一个奥地利小镇,就是这样被复制了。另外在上海的周边,有一些卫星城(一城九镇)。其中有的比较像法国,像巴黎,有埃菲尔铁塔。有的像英国……
但是我的兴趣主要在于瑞士和中国,其实是用(复制城市)这样一个技巧将两者联系起来。
YY:这本书是关于Leo Lander这个人的,这好像是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但放在中国发生。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瑞士故事。
GM:完全是这样。这是一个很自我的故事,是一个苏黎世人的故事……
但是对于我来说,如果我要写一个中国人物,我知道的太少了,这意味着就会有个人色彩,有偏差。我认为,作为一个欧洲作家,仅仅出于对中国的感觉,是不能把控这个角色的。
认识是渐进的。待得久了,经过学习,就会产生关于文化、关于人的想像。所以我很确定,写完这个故事我要向中国学习。
YY:中国的形象在瑞士人眼中和在中国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这本书里,中国似乎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这种印象,有时候不全是正面的。
GM:我认为这是故事结构的需要,Leo Lander是一个失败者,没钱没工作,是个瑞士人。书中瑞士和欧洲经济处于危机之中,在走下坡路,而中国在走上坡路,这是我们欧洲人难以接受的。
为了体现Leo Lander的幼稚,需要我一些场景来表现。所以第一个场景是出租车司机,第二个是那个提供特殊服务的女人,第三个当然就是他的朋友Hans Romer。他欺骗了他的朋友Leo Lander。我不想将这样一个负面角色设置成中国背景,所以他是瑞士人。
YY:您提到了房地产,那从更大的尺度,您如何看待中国和瑞士的城市发展?
GM:中国让我着迷的是城市建设的速度,这在城市规划和改造方面与瑞士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土地国有,国家可以推进城市建设而无需考虑原始住户。而在瑞士,每个建设项目都要顾及到个人的意愿,因此建设过程要更加细致和漫长。
中国的城市建设明显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进城”。城市爆炸性的增长,而且没有停止的迹象。如果投资者一直购买住房,并且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将房地产作为投资对象,那就是我们在西班牙和2008年的美国所看到的情景,即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开始。我不希望看到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YY:您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有破裂的风险,那么另外一个主题是关于“复制”。中国人们经常提到“山寨”,从城市到商品。您怎么看?
GM:我认为,这事实上是一种偏见。人们针对中国产品肯定有一种偏见,山寨瑞士手表,山寨运动鞋等等。事实上在这次旅行之前,我也听说了山寨城市,但我对这些并没有偏见。我关注的是“复制”这个概念,在欧洲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Matthias Gnehm外部链接:1970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建筑系。目前是漫画家,绘本小说作家,以及独立建筑师。他发行了8本漫画,《一座被复制的城市》是其中最新一本。此外他还举办个人展览,设计建筑,并有若干建成作品。他现在和家人居住在苏黎世。
我从中国学习到的是,复制也是一种创作。一个可以做高仿的人,比如画家,也是一种艺术家。好的复制品,是对大师的致敬。在欧洲这是负面的,但是在中国有另一种传统。它与传承(可持续发展)有关,有一种延伸的含义,这个观念在中国包罗万象。
当然我在昆明,包括也在北京,看到的是一种很大的优势,即人们可以快速地学习。这实际上是对偏见的一种驳斥。
YY:当您创作的时候,您是更多考虑自己?更多考虑瑞士读者?还是或许也考虑到过中国读的反应?
GM: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在昆明的时候讨论过。我觉得也许很难知道,当中国人读到瑞士人画的中国人时会怎么想。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批评:这个人物不对,那个人没有价值。
于洋:1986年出生于中国吉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2010年至今在瑞士学习和工作。目前是从业建筑师和自由撰稿人。
其实我在创作时从来不考虑读者。因为故事就应当按内在逻辑发展。而且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从一个外部视角观察中国会很有趣。同时对于瑞士读者,这是一个以瑞士眼光看中国的角度。
YY:那么在采访最后,您是否想对中国读者说什么?
GM:怎么说呢?在书中有一个场景是Leo遇见“美琳”。他们走过昆明,看见这座城市有多么生机勃勃,而这点正是我非常喜欢的。在欧洲,在苏黎世,这里所有的事情都井井有条,功能完备,非常完美主义,看起来就像一个博物馆一样。
所以,当我回来(苏黎世)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简直像在睡觉一样。而在中国,所有都变化非常快。
1984年的时候,昆明和苏黎世基本是一样大的,可现在昆明已经是百万人级别的城市了。深圳的变化甚至更大。一直都在发展,这就是令我着迷的地方。(中国的状态)对我非常有启发,但是同时我也不知道,中国将去往何处。所以这本书的结尾是开放的,怎么发展下去?这样的发展可行吗?或者中国将会出现房地产危机?等等。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