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瑞士少女峰挥杆高尔夫
7月25日,瑞士的少女峰迎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客人。这些由瑞士旅游局和少女峰铁路联合邀请的中国客人在“欧洲之巅”挥起了高尔夫球杆。
少女峰海拔4158米,是瑞士最著名的山峰之一。一条隧道铁路直通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山顶平台(Jungfraujoch),每年有大批游客乘车上山观景。
在游人可至的海拔3475米的少女峰雪地上挥杆,是很多高尔夫爱好者想象不到的挑战。一位来自广州的高尔夫球选手说,在这里打球,与在球场有很多不同:
首先用的气力不同,这里海拔太高,做运动很不容易;其次距离不同,高尔夫的球洞是雪洞,难以衡量;还有打球的地方也是站在雪地上,一不小心就滑倒。
中国第一档高尔夫节目、北京文艺台《快乐高尔夫》的主持人夏天则在感性上体会了雪地高尔夫的不同:在这里打球首先是颜色不同。高尔夫球场,到处都是绿的。而这里是蓝天下的雪,晶莹的一片白色。
她自称球打得一般,主要是为了体验。她还表示,可以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打高尔夫,说明了这一运动的灵活性,高尔夫是世界性的,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打。
少女峰全力吸引中国客人
今年少女峰铁路和瑞士旅游局联手推出“雪地高尔夫”活动,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的高尔夫高手和部分与高尔夫有关的媒体人员,来“欧洲之巅”打雪地高尔夫。
瑞士旅游局中国区主任Simon Bosshart和少女峰铁路市场部负责人Urs Kessler明确表示,之所以选择高尔夫作为宣传活动的重点,目的正是在于吸引中国的“高端”-即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客人。
赴瑞签证是中国旅游者的最大负担
Bosshart先生在接受swissinfo记者采访时,回忆了他自2006年2月至今,任瑞士旅游局大中华区负责人的经历中,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最困难最让他“痛苦”的事,就是签证。他用标准的中文说:“我们瑞士旅游届人士,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将会尽最大的努力,来解决中国人赴瑞旅游签证难的问题”。
但瑞士有自己的政策,瑞士签证办理时间长,允许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困扰瑞士旅游业吸引中国客人的最大难题。
针对瑞士签证和申根签证不能互通的问题,他说,持申根签证的中国人,最早也要在2008年10月才能被允许到瑞士旅游。而如果有所拖延,则要在2009年以后。
Kessler先生也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他表示,目前瑞士签证的办理费用为55瑞郎,而申根则为95瑞郎,因此瑞士方面有意将此价格上涨为95瑞郎。这样如果中国人来欧洲旅游,仅为办理签证就要花费190瑞郎,这是一笔不小的旅游负担。
瑞士旅游形象大使:中国最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
而最让Bosshart先生感到高兴的事,则是邀请到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担任瑞士旅游的形象大使。
通过一家杂志的介绍,Bosshart认识了王石先生,并且萌生了让王石担任形象代言人的愿望。在交谈中,王先生欣然同意,甚至免费担任了这一职务。Bosshart说,王石和其他的形象代言人不一样,他是真心的爱山,爱瑞士;而不是为了钱在做代言人这个工作。
7月初,Bosshart邀请王石再次来到瑞士,热爱登山的王石试图征服马特宏峰,但因天气原因没有成行,但7月6日11点30分,他还是登上了瑞士最高峰-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山顶。
Bosshart说,同期来访的企业家登山团对瑞士印象好极了,中国的企业家表示,“我们还要再来!”
中国兴起高尔夫游
看到中国人在瑞士雪地上熟练、潇洒的挥杆,很多外国游客表示,没想到高尔夫也成了中国人热衷的一项运动。
据华远国际旅游公司的孟先生在接受swissinfo记者采访时介绍,高尔夫游是目前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一种休闲方式。当然高尔夫被称为“贵族的运动”,在中国特别是北京打高尔夫的都是IT业、信息高科技产业和地产界的精英。
瑞士资讯(swissinfo),宋婷
在少女峰每年的游客中,2/3来自亚洲。
继日本之后,瑞士少女峰又采取积极的宣传措施,吸引了大批韩国、印度的客人。
近期,它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少女峰的旅游部门从1998年就开始着重吸引中国客人,2000年特意派遣职员到上海专门从事中国的宣传业务。
中国人出境打高尔夫有一定的季节性,北方高尔夫封场期是在每年的11月-来年的3月。在这一季节出境进行“高尔夫游”的人较多。
中国的出境“高尔夫游”一般都在马来西亚和泰国,欧洲较少。在欧洲赴英国打球的较多,到瑞士的很少。瑞士球场的名气和宣传策略欠缺是原因之一。
常打高尔夫球的人大多有自己的球场俱乐部,俱乐部经常会组织或者推荐“高尔夫游”。
2006年少女峰接待游客共62.3万。其中游人来自:
日本:13万
其余亚洲国家游客:18.55万
欧洲:10万
瑞士:9万
印度:5万
美国:3.5万
中国:1.5万
澳大利亚:1万
非洲:5000
近东:2500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