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乌利·希客-“为中国的精神文化着迷”

艺术收藏家乌利·希客在他位于瑞士靠近卢塞恩的官邸,墙上是他最喜欢的绘画之一:《月兔》,直径220 厘米,帆布油画,2010年 作者提供

中国在运用一种新的提升海外影响力的工具:软实力。这种新工具对世界看待中国的方式有哪些影响,中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价值?瑞士资讯swissinfo.ch对话前瑞士驻华大使和艺术品收藏家乌利·希客(Uli Sigg),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大使”。

*“软实力”是指通过劝导和吸引力而非强制或付款的方式获得成果的能力。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是主要的价值观(如主张参与、平等的社会、个人主义、人权)和文化(如艺术、游戏、食物、时尚、舞蹈、音乐、电影、音乐、运动等)出口国,而中国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廉价制成品出口国。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乌利·希客:是的,这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看法。与“酷日本”成功的电子商品品牌、动漫、漫画和卡通、“及时”的高科技制造和汽车行业等不同,中国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其它亚洲国家也许把中国看作是霸权国家,或是它们未来发展的主要市场。另外,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北京共识”,也就是带来快速增长、巨大货币储备和摆脱贫困的由国家控制经济、政府指导社会的中国政府体制。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2年一开始就发表了中国应警惕受到西方文化攻击的文章,您有什么看法?中国的软实力真的有那么弱吗?

这一评论很充分。在商业文化方面,中国完全受制于西方–进口自美国的风险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法律观念,以及随同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外国技术一起进口的西方工业文化。其次,中国还进口了外国的消费主义观念、IT服务、电视节目模式和服装等。在不了解情况的西方公众眼里,当前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剩下中药和饮食。

在“软实力”方面,中国能为世界提供什么呢?

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软实力,如在农业方面,另外还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像瓷器、陶艺、家具、衣服等。只是它们还没有被以现代设计和时尚的模式成功开发–无疑还没有以明显超出中国文化范围的方式开发。

我常常为中国的精神文化着迷。中国家庭价值的分配,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自我教育以及一些其它新儒家价值观都可以成为西方世界的典范。不过西方世界很早以前就演变成了个人主义的王国,以满足自我为中心。如果中国也发生这种转变,那将真的是一种损失。

中国可以在哪些方面做的更好呢?

更多的与其它国家接触,并成为政府团体中更容易接触的一员,尽力建成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虽然这样做可能意味着经济机会的丧失。历史上的中国有时选择自我封闭:它是一个中央王国,然后是其余的世界。在更近的时期,中国遵循了一种不干涉的外部战略–相应的也希望实现外部对其不干涉。

不过今天,中国的世界发动机的地位和与外界密切的交织联系使以前的这种做法不再可能。迄今为止,美国扮演着自由贸易框架的保证人和世界坚挺货币的角色–这很符合它的自身利益,并形成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强大的形象。中国目前也希望发展成一个类似的形象。

你是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大的收藏家,艺术扮演着或者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过去,中国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并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观众的需求倾向于当代文化,人们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兴趣也在爆棚。当代艺术可以成为展现具体文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并引起公众和传媒的巨大兴趣。不过中国当局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满意,因为它们展现的是中国的现实–当代艺术十分有批判性,还常常引起争议。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出口都要经过内容检查,近期这种控制也并没有放松。

中国的小说家和博主韩寒在去年12月表示:“中国国内对文化活动的限制使得中国不可能对海外的艺术、文学和电影业产生影响”。

他说的很对。目前中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这是一件好事!太多的管制限制了中国在世界级的竞争中所拥有的资源–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很难引起世界观众的关注!

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是否很消极?

是这样的–不过来过中国、对中国巨大的复杂现实有所了解的人不会这么看,传媒使得人们对中国的认识变得很消极–传媒总是报道少数真实的事情、许多被认为邪恶的事情以及寥寥无几的好消息。

生于1946年,是个全能选手,他将商业和哲学结合起来。

1980-1991年间,担任迅达电梯中国区副总裁。迅达公司是第一家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西方公司。

1995-1998年,出任瑞士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

他在中国期间,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拥有20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是最大的收藏家。

这位艺术爱好者还是一些世界最知名博物馆的咨询委员会成员。

希客目前是瑞士在中国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家出版公司荣格传媒集团的副主席。

希客居住在瑞士,每年访问中国八次。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