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览会-一种自我鉴定的方式
世博会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盛事,每个国家都希望借这个平台将其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位于欧洲中部的山国瑞士也有一件盛事-每隔25-30年就要举办一次国家博览会,上一次国家博览会于2002年举办。
正如每次国家博览会举办之前一样,10年前的瑞士Expo 02在拉开帷幕之前也遭受了诸多质疑,然而在结束之后却收获了一片褒奖。尽管举办一次国家博览会耗时耗力,但瑞士却乐此不疲,2027年瑞士计划再次举办国家博览会。
“国家博览会是瑞士的一个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瑞士人在某一时刻的一种精神示威。”瑞士政治哲学家Georg Kohler这样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说:“因此瑞士已经习惯于每25-30年举办一次国家博览会,以这种方式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我鉴定。”
“瑞士由不同文化、语言和地理条件的部分组成,因此对于‘怎样才能凝聚在一起,怎样才能树立一致形象’这类问题,就需要一个更具体的答案,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就是这样的情况。”
Kohler教授说:“自从1990年柏林墙倒塌之后,瑞士人的自信心和作为武装中立国的存在形式及对西方社会的从属感都逐一在‘粉碎’,这些原本在1945-1990年之间非常明确的自我定位,不再适合于后来的社会。”
因此举办国家博览会就有着它的必要性,“因为1990年之后瑞士人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尚未结束。”
瑞士德语区和法语区之间的鸿沟
瑞士分为四个语言区,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和罗曼语区,在加强国家凝聚力愿望的驱使下,最后形成了举办2002国家博览会的意向。20世纪90年代初期,瑞士国会做出了举办国家博览会的决定,日期原本定在1998年,这一年也正是瑞士联邦制成立150周年。
但是,1998年之前放生了一些事情:瑞士德语区在有关加入欧盟经济共同体这一问题上,与法语区意见相左;当时的瑞士航空公司瑞航取消了从法语区大城市日内瓦出发的远程航班;德语区大城市苏黎世又发起讨论,是否将小学中的第一门外语从法语改成英语,这都导致了瑞士德、法语区之间的关系紧张。
每次国家博览会都遭争议
当时关于2002瑞士国家博览会的举办,瑞士进行了整整一年的讨论,日期多次推迟,负责组织博览会的机构也在换,预算一再削减。
尽管如此,这一盛事最后还是迎来了1030万来访者,深受公众的欢迎。在博览会之前大发批评之词的瑞士媒体,在事后也对博览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称为:“国家和现代生活的写照”,博览会展馆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德语区和法语区的人们相遇在一起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的国家博览会同样备受争议。1939年的博览会也被一再推迟,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农民们不愿将展会地点设在当时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红色之都”-苏黎世举行,这段经历成为瑞士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巅峰。
至于2027年瑞士的下一届国家博览会现在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瑞士政府初步拟定展览地点在外阿彭策尔、圣加仑和图尔高州,2012年底将做出具体决定。
保守的瑞士人
意大利语区提契诺州旅游业负责人Marco Solari提议的在提契诺、瓦莱、乌里和格劳宾登州,围绕圣哥达山脉举办国家博览会的建议以失败告终,Solari向瑞士资讯阐述了这其中的原因,他说这是因为“这几个州的兴趣点不同,外加山区各州一向对于大的盛事持保守态度。”
Solari原计划让国家博览会与穿越圣哥达山脉的新阿尔卑斯铁路枢纽的开通仪式同时进行,新铁路枢纽是一个百年工程,对欧洲的铁路交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条铁路隧道尚未修建的时候,就已经怨声载道,现在用来反对博览会的理由又是:我们已经出了几十个亿建铁路,还哪里有钱办展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在这几个州举办博览会就不太容易了,”Solari这样表示:“瑞士人很务实、很实际,不是空想家。”
但是他确信,再办一个国家博览会非常有必要。 他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让人们能够面对面地相遇在一起。因为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多数是坐在电脑前面与外界交流。”
2002年瑞士国家博览会是瑞士的第六届国家博览会,从2002年5月15日-10月20日,历时5个月,展馆设在比尔、纳沙泰尔和穆尔腾湖畔地区。
在展览进行的159天中,39个各类展览和13‘500场各种活动令三大湖区成为瑞士的一个文化中心。
2002年国家博览会的展馆比较分散,分布在瑞士西部的比尔、纳沙泰尔、穆尔腾和伊韦尔东。展馆为临时性展馆,在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博览会共耗资16亿瑞郎,最后亏损6900万瑞郎。
组织者最后统计出1030万来访人次,这说明许多瑞士人不止一次地参观了博览会,来访者中也有外国人。
65%参观博览会的人乘火车前往,30%开车。
以前举办国家博览会的城市分别为苏黎世(1883年和1939年)、日内瓦(1896年)、伯尔尼(1914年)和洛桑(1964年)。
(译自德文:杨旭东)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