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中国寻找瑞士

城市,绿地 Pro Helvetia / Martin Zeller

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认真了解过中国的人,只会对中国有一个笼统、统一的印象: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尊奉孔夫子的国家;那里的人勤劳、含蓄。

而踏上中国的土地,真正地认识了中国,“中国竟然和瑞士一样,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丰富多彩。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我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摄影师马丁说。

瑞士有德、法、意、列支罗曼四个不同的语区,各语言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织就了被称为“海尔维第亚”(Helvetia)的国家文化;而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中国国民的共同性形成了对这个国家的统一印象。

多文化的融合

“所以当第一次到中国时,我有些吃惊。我们访问了香港、上海和北京,这3个地方拥有同样的文字,我们却需要请3位翻译,因为当地的口头方言竟如此不同,”谈到中国,巴塞尔文学馆的馆长玛格丽特·曼次(Margrit Manz)女士便滔滔不绝。

她申请的瑞中文学合作项目获得了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的赞助支持。8月26日,9项由瑞士和中国艺术家共同申请的艺术合作项目有幸被选为该基金会的赞助对象。

玛格丽特和她的搭档马丁(Matin Zeller)没有想到,在一个统一的外表特征之下,中国还有着如此多样的文化、语言和交流融汇所形成的表征,而多文化、多种族的融合,正是瑞士多年来文化界一直关注的对象。在中国,似乎也能发现瑞士的影子。

因此当得知瑞士文化基金会在寻找瑞中文化合作项目后,玛格丽特开始构思,如何以文化交融为切口,展示瑞士与中国的这种共性和特性。

“整个的珠江流域是一个独特而有意思的地区,那里不像是中国,给我的感觉很欧洲,”马丁在接受swissinfo采访时说到:“那里的文化相融交汇:香港有着很深的英国烙印,而澳门又带有浓厚的葡萄牙色彩。这些文化影响,都折射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他们的文化项目正是要力图体现这一点。

食景-Foodscape

然而如何表现,又是一个大问题。玛格丽特回想起在北京与一位中国作家的交往。当时大概是2002年,玛格丽特在北京访问时,一位作家遗憾地说:“可惜你们这次访问的时间太短,否则我们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交流要先从合作开始,首先是一起做饭”。

玛格丽特没想到,之后一次共同烹饪的经历,竟然开启了她真正认识中国的大门:“那些食品的原料、冷暖的搭配、健康的知识,带着鲜艳的颜色、裹挟着历史,扑面而来”。

随着对中国的了解越多,她和马丁也愈发察觉到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甚至连欧洲人认为极“高贵”的文化、书籍,在中国也被称为“精神食粮”。

合作中促了解

这段记忆开启了玛格丽特的灵感,她希望以“食”作为共同的话题、场景,展开中瑞两国,特别是文学界的交流、合作与了解。因此她的项目被取名为“Foodscape”。

在她的计划中,将首先邀请瑞士的作家到中国的珠江流域-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进行访问,在当地与中国作家进行座谈和举办朗诵会(预计在2008年12月)。之后再邀请中国作家赴瑞士(预计于2009年春)。最后交流的成果将是一部新书,记载着两国围绕“食”而展开的文学对话。

其他项目

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赞助这些文化项目的宗旨在于促进瑞士和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了解。该基金会在26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并不是为了出口瑞士的文化,而重在促进两国的艺术合作”。

本次赞助项目共收到120位瑞士艺术家的117项申请,其申请条件并不苛刻,但也并不容易达到。首先需要已有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其次还要求中方必须合作出资。文学类项目共有7项申请,但只有玛格丽特的一项入选,其预算为8万瑞郎。

文化交流的桥梁已然搭好,其成果则将在2008北京奥运之后,2010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逐一呈现。“艺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该项目评委会委员、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希望所有项目都能不负众望,创作出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内的艺术精品。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宋婷

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资助瑞士与中国艺术家共同完成被命名为《中国2008-2010》的文化项目。

该项目的总预算为61万瑞郎。

本活动从2008年1月22日开始,同年5月21日截止申请,8月15-16日由评委评选。8月26日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布获选项目。

共收到117项申请,从中选出9项。

共有4项音乐、2项戏剧、1项视觉艺术、1项文学和1项跨门类艺术作品入选。

所有项目将于2008年10月-2010年5月在瑞士和中国付诸实施。

该计划属于瑞士文化基金会为期2年的瑞中文化重点交流项目,总预算为300万瑞郎。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