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大众的娱乐盛宴-论中瑞选秀节目

瑞士MusicStar musicstar.sf.tv

自05年一场“ 超级女生” 音乐选秀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全民选秀时代。以含蓄著称的中国人,一夜之间开始“不张扬,誓不休”,就连少林寺也按耐不住,急着要秀一把“少林功夫之星”。

相对中国壮大的全民选秀,坐在电视机前的瑞士观众,面对着纷呈的选秀节目,仅将它看成是娱乐形式之一,而不是获取名利的阶梯。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写道:“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惟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与勒庞的论述有类似之处。这个时代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变动摇了人们的信仰、文化传统和道德信念,一些前所未有的群体性行为也就随之产生。

MusicStar只愿做个理发师

MusicStar是瑞士本土音乐选秀节目,始于2004年,在04年,05年和07年都为电视台创下不菲的收视率。

05年胜出的冠军Salome Clausen,在达成自己理想发行了专辑《Moji》后,在06年从容地回到了自己一贯的职业理想-发型师,并且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在家乡小镇度过。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她的单曲《Gumpu》正在瑞士单曲榜上蝉联榜首三周。

而另一项全国瞩目的“瑞士小姐”选秀活动中,很多佳丽并不把好莱坞作为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母亲似乎是每个人更大的心愿。06年“瑞士小姐”冠军Christa Rigozzi在谈及自己十年后理想生活的时候,表示自己希望能专业对口,成为一名刑事犯罪学者,并工作50%,另外就是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瑞士这个曾经勤勉躬耕于深山的民族一向颇为低调,从不求闻达于世,对于成名成家通常不感兴趣,对于自己国家出了名人也不感冒。即便是费德勒坐在街头喝咖啡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围观。贵为总统的米什琳・卡尔弥-瑞也常独自出现在联邦广场或者市场上。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成才的路径是多元的。在瑞士,年轻人成为了一名技工或餐厅服务员并不被认为“没出息”或不成才,而在当下中国,社会并没有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成长环境。在许多人眼里,成才似乎就是当官、发财或当明星。于是,媒体经常报道,许多高级技工的职位无人应聘,而大量大学毕业生却宁可失业在家。

一个“明星大跃进”的时代

近年来,国外部分选秀节目也开始改头换面地在中国本土生根。但不管是在美国或欧洲,选秀节目都不可能像中国这样俨然已成为了全民运动。

很多选秀节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吸引了全中国男女老少的目光,并且赚得钵满盘满。有人认为它改变了中国电视文化的未来,有人说它改变了中国人传统内敛的性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表面上看起来这也的确是一个多赢的娱乐模式:电视台提高了收视率,电信运营商获得了高额的短信收益,而选手们则得到了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如果表现足够优秀,还可以一夜成名。然而,当某种娱乐形式成为一种全民运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索其背后深层的原因以及其潜在的危险。

中国正在进行着社会转型,这样的转变将相当多的人抛入了市场经济的海浪之中。许多人猛然发现,自己已然失去了很多保障,难以找到前方的路标,更是找不到上岸的途径。许多人猛然感觉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无助,时刻都有着被抛弃的恐惧,自己与所谓的精英阶层疏离日甚,越来越摸不到公共领域的交集。

在如此躁动、迷惘、不乏忧虑的大众心态下,选秀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公众那压抑日久积蓄渐深的激烈情绪,并给情绪提供了宣泄的渠道-人们通过参与“选秀”获得梦想的机会,通过当“粉丝”获得群体感、归属感,通过制造属于自己的群体来确立自信,以谋求话语权,谋求在公共领域的一席之地。换言之,对选秀除了商业的理解之外,更应当予以社会文化层面的解读。

然而,以选秀的方式来追求梦想,并期待社会各阶层间距的缩小,并不是一种健康的行为,这种浮躁的社会心态正在吞噬越来越多青少年。媒介在商业刺激下,全然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鼓吹全国青少年加入选秀的队伍中来,无疑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生活的现实感。事实上十多亿人中有多少能成为明星,又有多少人要承受失望与失落,并开始学会真正面对真实的生活,营造好自己的一小片天与地。

中国的“全民选秀”应早点清醒了!

Swissinfo外援记者 寿含章

“选”是挑选、评选的意思,“秀”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是表现、展现的意思。顾名思义,“选秀”就是通过对人们真实的展现,来加以挑选和评选。基于这样的意义,选秀节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对真实人物的展现和表现;第二,是通过观众参与评选的方式进行竞赛。

追星热度比较高的群体为13-22岁之间的群体,其中又以16-18岁的群体最高。

在18岁之前的群体中,追星热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在18-40岁之间的群体其追星热度随着年龄的增加反而不断降低;

但是在年龄40岁之上的群体中,他们的追星热度又开始有所上涨。

-报告出自《2007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