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奋斗着的人生最绮丽

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的谢红华老师 作者提供

2005年,她在瑞士刚经历离婚不久。在l’hebdo周报的采访文章《不要靠男人而活》 笔下,记者就曾记录过她如是说“我妈妈常跟我说:不要靠男人生活,女人应该独立,从而享受更多的自由。

五年以后的2010年,儿女纷纷长大。当她在人生的沉浮中重整目标再次启航,在接受swissinfo采访的时候,她仍然掷地有声般重复了一次当年受采访时说过的话: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都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因为我想有自己的空间,享受这一份自由。

她是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的谢红华老师,一位在瑞士从事语言教育超过15年的中国人,一位身兼母职却坚持不懈奋斗在自己人生轨迹中的职业女性。在大学校园的走廊前,回忆随着时光返航,谢老师用平和亲切的口吻,跟我们一同回首来时路上的那些落英缤纷。

序曲

1989年,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然后留校任教外籍学生中文课程的谢红华跟随先生千里迢迢从中国来到了法国里昂。初来乍到,已经身怀六甲的谢红华马上利用临产前的时间报读了一个语言学课程。几个月后,在儿子谢潇龙出生不久,谢红华开始撰写她的语言学博士论文并同时在里昂大学任教部分中文课。

在里昂大学任教期间,尽管婆婆在生活上给予了不少帮助,但是平日家里大小事务和养育孩子的工作依然让谢红华忙得焦头烂额。为了不拖延完成论文的进度,她每天晚上不得不从自己的睡眠作息中挤出时间来赶写她的毕业论文,咬着牙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谢红华按预期计划顺利在法国取得博士学位。两年以后,她们举家搬回瑞士。同年,谢红华站上了日内瓦大学汉学系的讲坛,正式启动了自己在瑞士的职业生涯。

家庭孩子

如果有人问谢红华,作为一位现代女性,她认为到底是家庭重要还是事业重要? 谢老师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同样重要。因为在她看来,一个女性一生最大的成就应该既是养儿育女忠于家庭,同时又拥有自己热爱的工作。

但是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尤其是瑞士社会自古就有沿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意识,职场女性除了工作,大多数还要包揽家务。若想在工作上有所发展,常常要比异性付出的更多。

为了让工作和家庭并驾齐驱,谢红华两个孩子从三四个月的年纪开始就上了当地全日制的托儿所,然后相继是朝八晚六的瑞士公立小学和初中生活。

和其他北欧国家相比,由于瑞士的家庭政策不利于有职业的女性兼顾事业和家庭,母亲的工作时间和学校的作息时间也难以配合。在儿子潇龙和女儿小安出生后有将近十几年的时间,谢红华坦言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马不停蹄地周旋在大学的讲坛和家务事的当中,根本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

除却起居作息上的挑战,在家里,谢红华和前夫还存在文化差异和个性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让他们夫妻之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还让谢红华肩上有了更多更重的担当。

作为教育工作者,谢红华和不少海外华人一样,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于幼儿教育她个人认为首先要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孩子先天的天赋和个性进行后天的发掘。谢红华很早就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发现了他们音乐方面的造旨,儿子潇龙喜欢弹钢琴,女儿小安喜欢唱歌,她就根据他们个人不同的兴趣在幼早阶段进行不同方位的培养。

除此以外,谢红华提倡对孩子进行不断的思想教育。鉴于紧凑的作息时间表,她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把教育落实到插手于陪伴孩子做功课做习题等等的日常琐事中。所以,她提倡鼓励孩子独立,从中监督孩子而非束绑父母。

偏偏是这样一位坚韧的女性,命运又给她开了个玩笑。在儿子潇龙10岁那年,医生从他身上发现了先天性糖尿病,并坦言告之:这个病最大的的特征是会终生跟随病人,而且家长必须对病童每天的食物含糖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晴天霹雳,压力面前,谢红华好几次想到倾诉,遗憾的是人在异乡,除了丈夫,身边连一个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从那天开始,给儿子测血糖,饭前打针又成为了谢红华每天固定事务以外的额外工作。

面对挫折

“越是困难越是要沉着气往前走”,谢红华向我们重复了当年向l’hebdo周报记者说过的话“我认为一个人对社会可以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培养出心智体能都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个人的信念,我不会因为自己住在哪个国家,遇到多大的挫折而改变我的初衷”。

自助者,天助之。自从潇龙被发现患先天性糖尿病以后,本来个性内向的他却出乎意料地变得乐观外向起来。这给谢红华在异乡跋涉的路上又打了一支强心针。不仅如此,从三岁开始拉小提琴四岁练习弹钢琴,潇龙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和造诣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

终于,2002年12月,谢红华陪同儿子前往俄国参加雅罗斯拉夫尔(Iaroslav)举行的第一届阿列克谢·纳斯德金(Nassedkin)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谢潇龙一举荣获第三名,开始在国际古典音乐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原来越是天将降之大任,越是要劳其心志。在接下来的好几年,潇龙在世界各地不断参赛不断获奖。每一次,作为母亲的谢红华必定贴身跟随左右。除了确保学业补习上的进度,一如当初医生嘱咐的一样,每天还要在路上,在酒店,在会场,在飞机上为儿子打针控糖。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技巧的不断成熟,潇龙的表演慢慢地得到了古典音乐届更广泛的肯定。好评如潮,掌声的起伏皆牵动着谢红华心情的起落。奖杯闪烁,每个光环背后又隐藏着一位母亲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

事业工作

如今两个孩子已经长大独立,谢红华显然非常享受眼下的时光。工余的时段她可以随时选择去看歌剧或者会朋友,像时光兜转一圈又回到从前,一方面享受更多自己的闲情和自由,另一方面慢慢把人生的重心再重新调返回工作上。

根据早两年联邦统计局的官方数据,瑞士只有71%的女性有一份带薪工作,其中从事Full Time 全日制工作的女性又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一。在这个小比例人群当中,谢红华又属于有家庭有孩子的一类人,在社会中担当着双重角色。

对于双重角色的担当,谢红华觉得虽然瑞士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发达国家,但由于传统观念强,对一位女性来说尽管可以同时拥有工作和家庭,但碍于难做到两头完美兼顾,职场女性还是时不时要在冲突面前作出一些个人的牺牲和让步。

在日内瓦大学执教的这段职业生涯中,谢红华不仅花了不少心血和时间重新调整了汉学系的所有学生教材,还亲自撰写及在欧洲出版了《汉语修辞学》,《汉语词/法语词》,《挑战汉语水平考试》,《现代汉语词汇系列》合共5本语言的工具书。

谈到自己的事业,她显得格外的投入。作为两种文化中间的传导者,谢老师觉得自己既有担当文化外交的义务,又有把中国的国情客观地介绍给瑞士人的职责。在谢红华眼里,不少西方人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中心意识,譬如在平日的学术交流上,如果她不认识某一位西方作家,有时就会被一些人认为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实质上,谢老师觉得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要比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多得多。

鉴于这种情况加上西方传媒的某些局限性,谢红华会亲自给中文系的瑞士学生策划一些面对面的演讲会和交流座谈,尽自己的能力提供更开阔的渠道和透明的窗口让瑞士人去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中国。

对于祖国这些年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作为身在瑞士人圈子里的中国人,谢红华是确切地体会到被人刮目相看的过程,她形容那种感觉一直支撑着她站在异国的教坛上,并且灌注于她继续往前走的底气和信心。

在海外的职业生涯当中,谢红华不仅得到了瑞士教育界的一致好评,还为瑞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持有相当高汉语水平的学生,他们有的由瑞士外交部被派到中国大使馆任重要职务,有的从事语言学术上的交流,有的驰娉于中瑞贸易的商界。可谓年华奉讲坛,桃李满天下。

异国生活,甘苦自知。笑泪人生,风雨兼程。对于生活,对于家庭,对于理想,作为母亲,作为职业女性,谢红华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在瑞士演绎了一段绮丽的人生路。而且一路走下来,走得无怨无悔。

谢红华2005年10月27日曾接受瑞士L’hebdo周报采访。

采访文章题目为《TU NE DOIS JAMAIS DEPENDRE D’UN HOMME》《不要靠男人而活》。

1.对于音乐界知情人士来说,谢潇龙将成为“明天”伟大的钢琴家;其实,他今天已经是了。

(瑞士《日内瓦日报》Tribune de Genève, 2007年7月14日)

2.谢潇龙以他的琴音、他的实力和他的音乐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演奏天才。

(中国《福建艺术》China Piano Arts,2007年5月号)

3.谢潇龙已经不仅仅是古典钢琴的希望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创世神,能从每一个演奏的作品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深切的抒情、迷人的表演、高超的技巧⋯⋯一颗钢琴新星诞生了!他将会长时间地闪耀着!

(瑞士《日内瓦日报》Tribune de Genève, 2007年9月11日)

瑞士71%的女性有一份带薪工作。女性的工作多以兼职工作(非全日制工作)为主,约三分之二工作族女性做兼职工作。

80%有伴侣和孩子的瑞士女性中有是家庭主妇。

在瑞士平均每名女性生1.42个孩子,而经合组织的中间值是1.63。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