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文化记忆中心力求保护罗兴亚人的文化遗产

Solima Khatun, a 120 year old refugee with young child
索里玛·哈屯(Solima Khatun)的登记年龄为120岁,是罗兴亚群体中最年长的仍在世的成员之一。她与其他100万人一起逃离了故土缅甸。难民们希望保留他们的文化并将其传给年轻一代。 IOM

缅甸受迫害的罗兴亚穆斯林少数民族担心,他们的文化会受到威胁。总部位于日内瓦的国际移民组织(IOM)已经介入此事,并成立了一家文化记忆中心。

这个项目及其数字档案得到了包括瑞士在内的多方捐助者的支持。该项目除了展示罗兴亚民族的艺术之外,还旨在维持孟加拉国难民营中约100万罗兴亚难民的精神健康。

国际移民组织在今年早些时候启动该项目时表示,罗兴亚文化记忆中心是“全面记录和保护罗兴亚人遗产的首批重要举措之一”。目前该中心仅提供线上展示服务,但它计划在孟加拉国的考克斯巴扎尔难民营建成一个实体设施,从而为难民艺术家和艺匠提供展览和创作空间。

2017年8月,在缅甸军队的残酷镇压下,罗兴亚难民纷纷逃离缅甸。他们在若开邦的家园已被摧毁,而他们近期能重返家园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在今年2月的军事政变之后,这一希望变得几乎没有可能。孟加拉国目前并不打算向难民发放工作许可,受新冠疫情和连日暴雨影响,难民营的条件变得岌岌可危。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难民们始终认为:保护他们的文化历史也是一项重点工作。

44 岁的难民木匠、膝下有8个孩子的母亲努鲁贾汉在国际移民组织驻孟加拉国办事处组织的电子邮件采访中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我很高兴每天都能参与文化活动,这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倘若没有这些活动,下一代人就会忘记他们的文化传统,所以保护我们的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穆罕默德·扎贝尔(Mohammad Zaber)是一名53岁的木匠兼工程师,也是8个孩子的父亲。他也赞同这种观点:“参与文化活动能够减轻我们的压力和紧张情绪。我们在孟加拉国难民营中得到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但我们在这里努力保护的文化却是永恒的。我可以通过文化感受祖先的生活。”

丧失身份

国际移民组织驻孟加拉国代表团副团长曼努埃尔·马克斯·佩雷拉(Manuel Marques Pereira)解释说:“该项目起初只是为了提供精神健康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支持。”但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失去文化是难民的一大忧虑。佩雷拉表示,难民营里已经举办了集体烹饪和音乐聚会活动,里面还有不少艺匠。国际移民组织认为有必要继续向前推进工作,于是它在与瑞典政府的一个合作项目中对艺匠的才能进行了分析评价。

佩雷拉指出,目前的藏品范围很广,其中包括难民选择的代表其文化的物品,比如绘画、刺绣、藤竹编织品、家居用品,以及罗兴亚传统建筑模型、农具和船只。

除了人身遭到迫害之外,战争和冲突也常常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有时,历史遗迹会成为直接受攻击的目标,比如叙利亚的巴尔米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以及马里的廷巴克图陵墓。1954年《海牙公约》旨在战时为文化遗产提供保护,该公约规定:“对任何民族文化财产的损害”亦即“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损害”。尽管如此,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

生计和培训

部分罗兴亚难民在逃难时随身带了一些物品,有些人还在难民营里制作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佩雷拉表示,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项目而被剥夺宝贵的个人财产,而是接受委托复制原有作品或进行拍照。佩雷拉告诉瑞士资讯swissinfo.ch:“我们让他们建造或制作相关作品,并出资采购整个收藏系列中的每一件复刻品。我们还会向他们支付材料费和工时费。”他解释说,这有助于帮助难民维持生计和尊严。他希望通过在新创作空间内提供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未来将他们的技能和实践转化为更具可持续性的生计”。

并非所有的难民都能在线查看数字化藏品,因为擅长使用数字化工具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而且难民营中的互联网连接很不稳定。但这有助于保护他们的文化,使之延续至未来,也能为侨民以及对罗兴亚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相关资源。

佩雷拉希望这家用天然材料建造的实体中心(因此不一定能永久存留)将于今年年底前落成。

六度落难

他列举的其中一件藏品是属于索里玛·卡屯的“洛达”(loda)。据登记资料记载,她目前已经120岁高龄了。这只用于清洗身体的喷水铜壶是她的母亲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她从缅甸逃难过程中仅剩的财产之一。

loda
索里玛·哈屯的母亲送给她这只洛达,用于清洗身体。 IOM

国际移民组织的网站显示,索里玛曾六度沦为难民,同时她也是依然在世的罗兴亚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这个文化项目还旨在让老年人和艺匠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因为他们在难民营里生活得越久,就越可能与他们的文化遗产失去联系。

当被问及自己最喜欢的藏品时,佩雷拉选择了一幅由罗兴亚女性难民创作的挂毯,上面描绘了她们在孟加拉国的难民营(见上方画廊),她说这标志着他们的另一段历史。“我认为妇女们在挂毯上刻画的内容很吸引人,挂毯上的画面是想展示他们在孟加拉国的生存方式。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很长,做工精美,将在难民营的新文化中心内单独陈列。”

木匠努鲁贾汉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不同风格的木屋是我的最爱,”她说,“当我看到这些木屋时,我就会想起我在若开邦的房子。”

(译自英文:中文部)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