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诺电影节开启”中国之门”
2009年8月5-15日,瑞士将举办第62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在电影节举办之前,其“开放之门”项目(Open Doors)首先开启了“中国之门”。
被“开放之门”项目选中的12部大中华地区电影计划,将有望获得联合制片人的财政支持,从而顺利启动未来电影的制作和发行。
2009年洛迦诺电影节“开放之门”(Open Doors)项目共收到114部大中华区的电影方案,其中12部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的电影中选。“开放之门工厂(工作坊)”(Open Doors Factory)活动将于同年8月9-11日举办。
“开放之门”(Open Doors)
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从1946年开办之初,便得到瑞士政府和当地机构的大力支持。尽管它的规模难以与奥斯卡相提并论,也不像戛纳那样明星云集、风情万种,但它却秉承了瑞士人一贯中立、平实、低调的办事作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展示表彰优秀影片,扶植国际影坛新人上。
2002年瑞士外交部发展与合作署(SDC,德文:DEZA)协助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创办了“开放之门”(Open Doors)计划,旨在为全世界有潜力的电影项目寻找联合制片人,以及向有志协助电影项目启动的其他行业伙伴提供机会。
2008年的地区重点是拉美,而今年“开放之门”则将重点聚焦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截至到2009年4月底,该项目共征集甄选到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的影片拍摄方案114部,其中包括剧情长片和纪录长片,不包括短片。影片长度为影院发行长度,80-120分钟。
影片制作合作平台
该项目已在报名方案中选定了12个候选方案。候选的方案导演及制片人将参加由电影节组织的工作坊(Open Doors Factory),该工作坊主要为了帮助大中华区的导演及制片人们寻求联合制作的伙伴,特别是来自欧洲的合作伙伴,以便促进其电影的制作进程。
工作坊结束后将颁发数个奖项。SDC将提供给两个方案各5万瑞士法郎(约合30万人民币)的制作资金。这两个方案将由洛迦诺电影节以及visions sud est,一个瑞士制作基金会联合选出。
另外一个7000欧元的奖金将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提供,提供给首次制作长影片的导演和制片人。
候选影片方案
今年共有王小帅的电影构思等12部影片制作方案入选,其中李缨的《救助》和李红旗的《寒假》于今年3月获得洛迦诺电影节(Locarno Awards)与亚洲电影投资会(HAF)合作设立的首届“开放之门”(Open Doors)大奖。两位导演获得5000欧元左右的非现金,并参加2009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Open Doors Awards部份。
据报道,李红旗的《寒假》讲述的是少年的故事,他称自己从来就对年轻人的故事感兴趣,打算把这部片子的开机时间定在11月,用1个月进行前期拍摄,李红旗认为在当今经济危机下争取投资普遍都很困难。
华语电影
洛迦诺电影节的艺术指导Frédéric Maire称:“我们很高兴能将2009年的开门项目提供给华语市场这个包括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广阔地区。这在文化和经济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开放之门”项目主管Vincenzo Bugno认为:“当今我们无法忽视华语地区影片的重要性。华语地区拥有着充分的电影市场潜力,且有多样的制作模式,在表现手法、融资方式和结构层面上都是”。
“在当地我们已拜访了很多导演和独立制片人,那里有大的制作公司和著名的导演,但也有无数的导演作品还不为人所知,他们的作品很可能对未来世界的电影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联合制作。
我们对他们急于表现当代生活的迫切感印象深刻。这些中选的项目表现了中国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表现了变革中的个体。2009年的开放之门工作坊必然大有希望”。
瑞士资讯(swissinfo.ch),宋婷
1彭浩翔(PANG Ho-cheung),香港,《阿伯丁》(ABERDEEN)
2万玛才旦(Wanmacaidan),中国大陆,《永恒的一天》(AN EVERLASTING DAY)
3管虎(GUAN Hu),中国大陆,《血滴》(BLOODSHED)
4杨庆(YANG Qing),中国大陆,《公路8号》(BUS N°8)
5杨瑾(YANG Jin),中国大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DON’T EXPECT PRAISES)
6王小帅(WANG Xiaoshuai),香港,《我11》(ELEVEN FLOWERS)
7张律(ZHANG Lu),中国大陆,《父亲》(FATHER)
8李缨(LI Ying),中国大陆,《救命》(HELP)
9唐晓白(Emily Tang),香港,《血色》(LITTLE WINGS)
10韩杰(HAN Jie),中国大陆,《树》(TREE)
11郭小橹,中国大陆,《她眼中的UFO》(UFO IN HER EYES)
12李红旗,中国大陆,《寒假》(WINTER VACATION)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