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海外中国园坐落苏黎世20载

从角亭望出去,苏黎世湖一览无余 Lukas Handschin

在瑞士的苏黎世,与金融街银行齐名的,甚至更深得人心的,要数苏黎世湖和苏黎世山了,而就在这依山傍水的水滨之畔,在人们休闲时或躺或卧的草坪之旁,赫然矗立着一座中国园林。它娇俏的角亭“欠”出门外,微微地露着一方小脸儿,掩映在矮矮的红砖黄瓦之后,似乎在讲述着一段与中国有关的故事。

在寸土寸金的苏黎世湖畔,占地面积3400平米、有海外最大中国园林之称的“中国园”(Chinagarten),与众不同。它既不像慕尼黑的中国塔,耸立在一片啤酒园之间,成为德国文化的点缀;也并非伦敦中国城的大牌坊,刻意彰显着古老的中华文化;它自自然然的铺陈在苏黎世湖的一边,没有喧宾夺主、没有刻意逢迎,却颇得中国园林的真意-道法自然。

如今的中国园,已经融入了苏黎世湖的周边景致,浑然一体,但在80年代末刚刚兴建时,却并非如此。

昆明的礼物

1982年,在瑞士联邦发展与合作司的努力下,苏黎世与昆明缔结了友好姐妹城市关系。这并非泛泛之谈、名义上的友好关系,苏黎世从一开始就想在“发展中援助”的大旗下,做些实事,因此它放弃了名气大的上海,而选择了在西方还默默无闻的昆明。

“86年昆明代表团访问苏黎世,当时的苏黎世市长Thomas Wagner问:昆明是不是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昆明市代表团回答:我们的供水有些问题,”Ulrich Zimmermann说:“我碰巧负责向中国客人介绍苏黎世的水供给,于是这就开启了我在中国的‘事业’”。

自1989年开始,苏黎世向昆明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厂扩建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全程参与该项目的Zimmermann先生曾去过昆明“近70次”,他略有些夸张地说:“所有的时间加起来,至少有3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昆明变得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因此在饮用水供给和废水处理方面,很成问题,“现在这不仅仅是昆明的问题,也是中国各大城市的问题,”这位前苏黎士供水局副局长Zimmermann博士说。2002年退休的他即与同仁一起组建了“瑞士水务公司”,负责向世界各地的水务工程提供咨询及服务。

相关内容

选址苏黎世湖畔

“还在昆明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园子的组件已经准备好,就等运了,”Zimmermann回忆说:“可那时89刚过,国际社会对中国敬而远之,中国园的安置,就比较困难。我们在苏黎世为中国园选址,提了三个地方,其实有两个根本就不能用,所以最后定在了苏黎世湖畔,这也是我们的本意。这就是中国人的谋略,不是吗?”Zimmermann笑着说。

1993年,昆明为了感谢苏黎世市在供水改造项目上的支持,向苏黎世赠与了这座“中国园”;1994年,中国园正式开园迎接客人。建园一年间,“中方派出了40多人,还在东北角用民防的车造了个小厨房,”整整20年前的一切,Zimmermann依然历历在目。“对,那时我每周都会来看看我的老乡,”来自昆明、已在苏黎世生活了25年的画家、书法家杨星来说,门票上的“中国园”三字篆书,就出自他手。“当初的中方建筑负责人,今年5月还会来苏黎世,就住在我家,”Zimmermann说。20年前结下的友谊,还在继续。

乍暖还寒

3月22日,是中国园今年首次开园的日子。自3月底到10月底开园,“中国园每年都会迎来2-3万的客人,多少因天气而异,”“绿色城市苏黎世”专业交流部主管Lukas Handschin先生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记者说。当初负责中国园的苏黎世园林局已经和林木局、农业局合并为今日的“绿色城市苏黎世”,“希望离什么局、什么署的越远越好,”Handschin有些调侃地说。

尽管当天淫雨霏霏、寒风刺骨,但依然有游人兴致勃勃地赶来,专心致志地聆听汉学家洛依莎的讲解。与苏州园林的黑白灰色调不同,苏黎世中国园的色调以红黄绿的鲜亮为主,“昆明造就了那里人们对色彩的敏感认知,”画家星来这样说。亭台水榭、水域以及假山和植物三分天下,辅以拱桥和回廊,主体建筑使用了中国园林的建筑元素。在细节处理上,比如装饰性斗拱饰以白色大象,又颇具云南的格调。

中国园

中国园的主题是岁寒三友-松、竹、梅,因此在湖心岛的圆亭前,游客可以觅得这三者的踪迹,“这株梅花总是能赶上开园,”洛依莎对这里如数家珍:“这杆竹子已经是第二次种植的,原来的开花了”。“我总是在池水里找鸳鸯的影子,因为它们是忠贞、永恒的象征,可惜原来放养的一对已经不见了”。

是的,保养这样一座园林,绝非易事。

94年冬天刚过,苏黎世中国园的琉璃瓦就已全部开裂。失去瓦片的保护,亭台水阁里面的雕梁画栋也变得面目模糊。Zimmermann临危受命,到“京西六十里”的皇窑-北京琉璃渠村采购了120吨琉璃瓦,至今还剩“600多块”,Handschin补充说。“第一批琉璃瓦质量不是很好,昆明基本没有冬天,所以烧成温度是600度;第二批从北京附近采购的就可以耐寒,烧成温度是1100度,”Zimmermann介绍说。“温哥华的逸园也有同样问题,”洛依莎谈到。

那么保养这样一座园林,每年需要多少钱?面对记者的提问,Handschin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说,保养苏黎世湖畔的绿地,每年每平米至少需要7瑞郎。

中国园园区图 Lukas Handschin

中国文化

目前这笔开销主要由“绿色城市苏黎世”负责,其他收支还有参观中国园的门票,每人4瑞郎。自2014年开始,“绿色城市苏黎世”希望借助“中国园”这块宝地宣传中国文化,因此除了免费的中国园讲解以外,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讲座活动。

当天参观讲解时,洛依莎就耐心地在向瑞士游客讲解中国园林和中国的哲学:对欧洲人来说,法国园林是一目了然的,而“中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致都是不同的。这和法国凡尔赛宫讲究的恢弘和一望无际是不一样的”。

而对老昆明杨星来来说,“中国园”的意义可并不仅仅是领略东方文化,“它让我放松”,时常在湖边散步、逛逛中国园的他说,“看到中国园,我就会觉得很亲切”。尽管生活在瑞士,但在生活中,在画作中,他依然追寻着中国的意味,“园子是框起来的一个世界,浓缩的、精致的。在这里,我可以享受陶渊明式的宁静和遗世独立”,而且,中国园也是我的“Stück der Heimat”(家乡的一角)。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