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西漸中的瑞士佛教淨土
瑞士得名於山光水色,被譽為人間天堂,來自台灣佛光山在瑞士宣傳佛法的覺芸法師,在信眾相處間,看見天堂之中,現代人無可迴避的文明處境與困境。她與讀者分享,東方宗教如何與瑞士先進的社會接壤,東方與西方又如何看見所長,從信仰中開啟交流,解決現代人高度文明之外的心靈問題。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在瑞士傳佛法的過程中,發現什麼樣的文化差異?
覺芸法師:在華人的社會,我們習慣以金錢來布施,大方贈與錢財的信徒常見,而瑞士信徒布施的方式則不同。他們喜歡做義工,以自己的專長來布施,無償協助修繕佛堂,或者在傳道時協助翻譯。身體力行,歡喜幫助,做義工也是布施的方式。
我發覺這裡的人一開始無法很熱情,但相處後能感受到性情中的純樸,也會直接說明他們做不到的事,一旦答應了,就會花心思做好。在瑞士人工貴,各行各業都有其價碼,找人來修理也要等待,購置新品和送修之間抉擇很令人苦惱。在這些實際生活的經驗中,我也發現很多人有基礎修繕的能力,不假他人之手,都是自己來。我很感謝信徒們幫忙修理佛堂內損壞的物品,有一次甚至有信徒幫忙修了冰箱。誠心真意的協助,金錢無法比擬。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覺得在海外傳佛法,和在國內有何不同?
覺芸法師:我發覺瑞士人很重視家庭生活,時間的安排也很固定,晚間的時段時常是留給家人的,所以我們在安排夜間禪修的時間就比其他國家早。原本我希望晚上七點半開始,八點半結束,但瑞士的信徒們多半希望早一點回家,我們最後協議提早開始,八點就結束了。
我在英國的經驗裡,在倫敦市區的道場由於交通方便,辦活動或社教課程可以到晚上九點、九點半才結束。而瑞士信徒住得分散,也多半不希望影響家庭生活,所以活動八點就結束了。每個國家的人時間分配的方式不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屬性,重視家庭生活這個特質,在瑞士活動就自然是早開始,早結束的型態。
瑞士資訊Swissinfo:面對一個完全不認識佛教的西方人,您通常從哪個點切入介紹佛法?
覺芸法師:來到我們佛堂的人,多能在這個空間中感受到寧靜與祥和。這份心神穩定的力量是佛堂空間給人的第一印象,讓人放鬆,能打坐冥想。定下人心的寧靜沉穩正是現代人所缺乏,而這個場域中即有這股能量。現代科技發達,在網路上聽經學佛也很容易,但在電腦前與來到佛堂不同,這即是空間對人的影響。
現代人的困境與心理需要是舉世皆同的,我們時常在人我之間的執著放不下,惶惶不可終日。而修習佛法就是讓我們在面對人際關係的困難時,找到放得下、不掛心的方法。在佛教的基本修持中,我們強調「戒定慧」這三項心法的修行。戒,就是改變自己長久的舊習惡念;定,克制自己的慾念,不受誘惑;慧,面對問題的解決之道。這三者是一個循環:戒而後定,定而後慧,慧而能戒,如同一個圓,相扣而遞進,善循環而生。
佛堂建築圓形的設計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們思考與行為模式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是一個持續的圓。讓更多人來佛堂親身感受心定下來的平靜安適,就是從世俗生活中切入宗教的方式。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如何向西方信徒說明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
覺芸法師:與基督宗教相比,佛教沒有造物者,也非一神論。佛教講求「包容性」就是最大特質,在與其他宗教交流時並非要他人放棄信仰,改信佛教,而是希望在交流的基礎上看見彼此的優點。如果其他宗教能吸收佛教精髓中可用之處,而修正自己,從傳佛法的角度來說,即是成功。要他人改變信仰,追隨佛教,這並非佛教所追求。
我也認為傳佛法像是醫生給病人開藥方,醫生能告訴病人的就是一個可治癒疾病的方法,而病情是否好轉是得看病人是否遵照醫生的指示。佛教的道理中給予現代人處理事務的一種態度,讓人轉換情緒,其實情緒就是一種業力,要化解情緒,轉變態度,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透過這樣的心法練習,人學習處理情緒,以求離苦得樂。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也有和其他宗教接觸過嗎?請與我們分享您如何與其他宗教交流的經驗。
覺芸法師:無論東方或西方,穩定社會的規範都是類似的,世界上所有的正信宗教都勸人為善,也強調為人要講誠信與正直。而每個人處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會因自身的因素而對特定的宗教產生共鳴,思維模式形塑對信仰的認同。因此,能為自己帶來歡喜的,就是適合自己的宗教信仰。
來到瑞士之前,我已待過英法荷三國,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宗教,宗教人口比例也不同。而宗教和社會共生的發展與存在,都有其時空背景,也生成自己的基本教義,可以說:一個宗教就是一個世界。因此,在宗教交流時不應執意討論他教基本教義中不可更動之處,這必然會引起爭執。
我認為宗教交流不是要折服任何人,而更是要討論宗教如何協助現代人處理空虛、無助、生離死別、家庭問題等等的現世難題。
瑞士資訊Swissinfo:請您和讀者分享在瑞士傳佛法最快樂的事。
覺芸法師:我在歐洲不同的國家待過,在瑞士我感受最深的幾點是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以及瑞士人「愛惜資源」的態度。「使用者付費」是這裡的生活模式,人人皆知每一份工都有其酬勞,資源得來不易要珍惜。重視細節,精打細算,但不糟蹋、不浪費的生活型態,讓我覺得心安、和諧。
覺芸法師: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生活中,不只是身的安頓,有一個家,生活不虞匱乏,也要安頓這顆心,開發心靈的淨土,則無處而不自在。
瑞士資訊Swissinfo:您覺得瑞士信徒最需要什麼信仰上的支持?
覺芸法師:瑞士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風光明媚與安全,但我也發現這個人間天堂也有因壓力而自殺的社會問題。我所見過的瑞士知識份子中,有的人在自己的專業之外,也喜愛藝術,有愛好充實生活,人文素養極高,然而內心卻仍有無法釋放的壓力,因此顯得缺乏生活方向。雖然是高知識份子,生活各方面豐富無虞,但仍感到空虛。
瑞士的生活型態,因為講究細節與精準,壓力自然而生。在瑞士生活的人,多半經濟上不致匱乏潦倒,卻也非人人心靈充實。人間天堂裡,有人間天堂的煩惱。而佛法對現代人的意義,則是提供一個安頓身心的方式,化解心中的執著與情結,重新找到方向。
結語:現今的社會裡科技便利,物質生活富足,然而精神層面匱乏,許多人苦於精神疾病,處在文明的困境之中。瑞士人口以基督信仰為多,佛教的傳入提供了華人透過熟悉的語言與宗教,追求內心平靜的機會,同時也開啟了西方人接觸佛法的可能,是文化抑是心靈的交流。在瑞士高壓的生活之中,透過修行得以釋放壓力,佛法在瑞士社會所折射出的,正是信仰在心理學層次強調的治癒能量,一道東風西漸中的溫和力量。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