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修道院的”灵修”体验
如果选择在瑞士度假,人们想到的是滑雪、泡温泉、徒步和野营。当韩国和日本的“寺庙体验” 越来越盛行的时下,瑞士庭院幽闭的修道院也向游客们敞开了门。
说起瑞士的修道院似乎并不出名,然而查看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就会发现瑞士的米斯泰尔女修道院和圣加仑修道院就在其中。
与世隔绝的瑞士修道院总是让人感觉神秘。修道院来自古代,里面的修士似乎还遵循着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选择修道院Kloster Rickenbach作为探索对象,找寻它与现代生活的交接点。
Rickenbach小镇
Rickenbach小镇有约800年的历史,隶属于卢塞恩州,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小镇的人数为2,232人。小镇距离卢塞恩城市越20公里处。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可乘坐火车行至Sursee,再转邮政巴士,巴士行约20多分钟便可抵达。
小镇成立的最初,居民全属于罗马天主教派。慢慢的,由于外来人口不断进入便把其他的宗教也带进小镇,如今镇上除了罗马天主教,还有部分居民信奉新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
邮政巴士停靠车站“Kirchplatz”之后,由左手方向穿越过一居民区地带,在山坡的尽头就抵达了修道院Kloster Rickenbach。
修道院四周种满了花草树木,虽说在山坡尽头,向下望去却是一个现代的学校,散落在附近的平常居民也不少,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与人间烟火完全隔离的景象。
修道院Kloster Rickenbach
进入修道院后,热情接待我的是玛丽亚嬷嬷,她首先让我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在“入住目的”一栏里,我填入“灵修”。其实推荐我此家修道院的是苏黎世理工学院一名年轻的学生,她定期都会到这里进行“灵修”体验,少则几夜,多则一个月。据她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选择这种方式来度假。
随即玛丽亚嬷嬷又带领我了解整个修道院的设施,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印象中修道院的样子大都古板严肃又冰冷,这里却充满了现代化装置,完全是类似培训酒店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楼道里和入住的房间里随时有呼叫按钮,可见来修道院入住的大多是老年人。其实从进入修道院后,整个建筑里就一直充斥着老年人身体上所特有的气息,还有一股消毒药水的味道。
修道院Kloster Rickenbach和酒店的区别除了入住者类别,在硬件和软件上也很不同。比如在修道院进门的拐角处有个小教堂,中午和傍晚的时候可在那里进行祷告。院里设有图书馆、冥想室和休息室,在休息室里可自己供应茶点,修道院里还有种满花草的花园,可随意进入。修道院与酒店相比唯一不具备的是电视机。
在软件上,入住者可以参与修道院提供的一系列“灵修”课程。如果愿意与修士深入对话,修道院也可以为客人安排。
自给自足的现代生活
瑞士的修道院之所以向普通游客开放,最重要的原因是想避免长期以来依赖外界捐助的境况。
如今,很多节假日里,修道院Kloster Rickenbach会像度假胜地一样迎来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年龄层次的客人们,最小的客人甚至才出生不久。
为了自给自足,很多修道院很久以前就自行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院内有磨坊、面包房、菜圃、酒窖、手工作坊、马厩,甚至牧场。修道院因此开辟不少良田,有的修士还精通农业技术或酿酒技术。
修士的生活形态与古时候也有所不同。虽然他们还是保留了每天必须有固定时间阅读和抄写圣经典籍的传统,但更多的工作是接待远方来的宾客,包括难民、流浪者和朝圣者。
在瑞士,随着越来越多的修道院对外开放,修道院与现代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它们利用宗教的特色对身心有疾苦的人进行安慰与治疗,加上平价和优美的地理优势,无疑让修道院的“灵修”体验成为在瑞士度假的一项选择,而寂静的修道院也随着它的开放度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修道院由公元4世纪初的修道院主义创始人埃及人安东尼所创。
基督教的修道传统可上溯至犹太教的爱色尼派。
2世纪-3世纪,有一些修道士(如俄利根)在埃及的沙漠定居,过苦修生活。
修道的生活方式是由底比斯的保罗(Paul of Thebes)(d. c. 345) 和圣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ca.251 – 356)发起的。
修道院由修道院院长主持,修道院院长担任社团指导灵修生活的神父。
修道院内诸多会士聚集,并与外界几乎隔离,主要从事祷告、生产劳动。
在瑞士47.3%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信奉基督教新教的有44.3%;
信奉其他宗教的占8.4%。
从地域分布来分,东部及东北部诸州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其余地区信奉新教。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