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假结婚多疑症
自从瑞士严化了外国人法,结婚登记处很多时候就充当了“警察”的角色-当一对来登记结婚的新人有“假结婚”迹象时,结婚登记处便可以进行家庭抽查,问话(包括非常隐私的问题)。而瑞士对待假结婚最严格的州,首推图尔高州。
邮政大巴司机Roland Oettli结婚两年了,却还过着独身的生活,因为他的新婚菲律宾妻子得不到瑞士签证,无法来瑞士团聚。
谈起这件事Roland就一肚子怨气,他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奉公守法瑞士良民,已经在邮政交通公司工作了19年。他说:“我按时纳税,从未做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
牛郎织女
唯一的“错误”可能就是他去菲律宾旅游时结识了菲律宾女人Marilyn,与她一见钟情,因为Marilyn得不到来瑞士的签证,他们在菲律宾结婚。结婚后妻子依然被拒签,他们只能通过网上视频联系。Roland在视频中告诉Marilyn,他是多么的思念她,好想亲吻她的唇,而不总是麦克风。
Marilyn31岁,比Roland小16岁。这就是图尔高州认为这对“牛郎织女”假结婚的理由。另外Marilyn自从认识了Roland以后,不再住在以前简陋的小平房中,而是住在Roland为她租的一个一室一厅的公寓中,她说:“没有我的丈夫,我无法过上现在的生活,但是我还是不满足,因为我很孤独,我希望能和丈夫一起生活。”
对于图尔高州的官员来说,这是典型的假结婚案例,他们不能想象相隔15小时飞机里程的距离之外,能够存在真爱。他们认为Marilyn就是想得到瑞士的居留许可才与Roland结婚。
Roland认为这是偏见,夫妻在一起生活是人的权利,而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做到“真结婚”。他向法院提出了申诉。
有情人终成眷属,Roland和Marilyn出乎意料地得到了法院的支持,经过4年的分离,他们终于可以团聚了。
分别问话
21岁的瑞士女孩Andrea Brühwiler想与28岁的埃及男朋友结婚,结婚登记处怀疑这一对儿有假结婚的可能,于是传唤Andrea来问话,同时她的男朋友也在瑞士驻埃及使馆接受同样的问话。
问话时间长达1个小时,登记处官员不愿公开问话的内容。这样做在自由民主的国度瑞士,是不是有些过分?提问的官员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结婚登记处官员是接触到新婚夫妻的第一个人,进行一定的查询是有必要的。
Andrea表示理解政府的做法,因为假结婚现象确实存在。Andrea决定在埃及结婚,因此没有遇到很大阻碍,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她未来的丈夫想与她来瑞士生活,则需要另作申请。
Andrea表示她不是那种经不起“折腾”的人,她将坚持到底。
似真似假
另一对儿的情况令人有些匪夷所思,女方是43岁的菲律宾人Sisilien,男方是比她小20岁的土耳其小伙Muhammed。Sisilien和她的瑞士丈夫结婚20年后离异,持有瑞士护照,目前处于失业状态。而Muhammed于2004年非法来到瑞士,与瑞士人结婚后留在瑞士,但是现在已与瑞士妻子离婚,象他这种情况离婚就必须离开瑞士。
在这期间,他认识了Sisilien,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因为爱而结合。图尔高政府官员当然对此有“想法”。他们怀疑这对夫妻的结婚动机,怀疑他们根本不住在一起。
于是在一天清晨对Sisilien的家进行了抽查,Muhammed果然不在。Sisilien说他刚刚出门。官员们让她打开衣橱,看到一边是她的衣物,另一边是男士服装。
他们也被叫去问话,问题从相识地点、睡觉穿什么衣服到每周做爱次数等各种涉及隐私的问题。
尽管Sisilien和Muhammed在接受瑞士电视台采访时,对遭到怀疑表现得义愤填膺,同时又尽量表现得如胶似漆。但是他们在回答官方问话时,还是漏洞百出,比如他们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地点,两个人的答案就各不相同。
民众中的偏见
Roland的婚姻不仅受到官方的质疑,也常常被他的同事们所误解。图尔高州(Thurgau)人对亚洲人心存偏见,有人一提起泰国人就想到妓女,而菲律宾女性也令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酒吧女郎。
57岁的Arnold Sonderegger一气之下搬出了图尔高州,因为他不能与20岁的泰国女朋友结婚,并把她接来瑞士生活。
瑞士其他州也在加强对抗假结婚,但是图尔高州是目前最严格的地区。根据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图尔高州被怀疑是假结婚的案例是其他州的三倍。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杨旭东
每3个瑞士男人中有一人娶外国妻子。
每7个瑞士女人中有一人嫁外国丈夫。
每年14000瑞士人和外国人结为伉俪。
其中500-1000对是假结婚。
2009年初,瑞士联邦院和国民院通过了加强对抗假结婚的决议。
申请结婚的外国人必须出示有效的居留许可。
这样非法在瑞士停留的人则无法通过与瑞士人结婚而取得瑞士居留证件。
年龄差悬殊。
双方有语言沟通问题。
一方没有有效居留许可或者难民申请刚刚被拒绝。
瑞士人一方,因吸毒或失业急需钱。
双方认识时间过短或生活状况差异过大。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