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制造”的艺术家
为纪念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保罗•克莱,伯尔尼为其修建了一家美术馆:保罗克莱中心,该中心将于6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swissinfo为其制作了特刊,并以9种语言版本奉献给您。
保罗•克莱虽然到死后才得到瑞士护照,却是位不折不扣的“瑞士艺术家”。他出生并成长在瑞士的伯尔尼州。德国纳粹取消他的教授资格后,他又返回伯尔尼。
克莱于1879年12月18日出生于Münchenbuchsee。他的母亲伊达•弗里克(Ida Frick)是瑞士人,父亲汉斯•克莱(Hans Klee)是德国人。保罗还有一个年长三岁的姐姐。由于父亲是德国人,他也持有德国国籍。
早年生活
保罗三岁那一年,他的瑞士外祖母送给他纸张和彩笔作为礼物,由此将他引上了艺术之路。克莱后来说,他的艺术之旅由此开始。后来,他甚至在他的全部作品目录中收录了一些儿时的涂鸦之作。
当他还是名青少年艺术家时,保罗就细心地观察周围环境。他有很多伯尔尼风景的作品,当他和父亲一起到瑞士拜访亲友时,他总是随身带上素描本。
在不画画、拉小提琴或写诗的时候,克莱到伯尔尼中心的Progymnasium上学。克莱完全不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差点没有通过1898年的毕业考试。
他后来在日记中写到:“我在毕业前一年就想离开学校了,但是我的父母不允许。我觉得自己在学校受尽了折磨。我喜欢做的都是那里不允许的 �C 画画和写作。”
保罗的父母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音乐家,而保罗却另有计划。高中毕业后两个月,他便告别了故乡,到慕尼黑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绘画。
回归故里
克莱离家整整四年。在这四年中,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结束了艺术学习,认识他未来的妻子并订了婚,而且第一次去了意大利。
1902年,他回到了伯尔尼,与父母同住。为了糊口,他参加一些演唱会的演出,写一些歌剧评论。只要他有时间,便坚持作画。
1903到1905年,克莱在艺术发展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两步。一方面,他开始尝试铜版画,创作由11幅铜版画组成的一个周期。
另一方面,他发展了一项新的绘画技术: 用针在熏黑的玻璃片上作画。使用这一技术,克莱创作了将近60幅作品。
一年后,克莱第二次离开了瑞士: 他娶了慕尼黑的钢琴师莉莉•施顿普夫(Lily Stumpf),搬到德国拜尔地区的主要城市居住。
但是,他从来没有完全放弃过伯尔尼。1907年,他的儿子费利克斯(Felix)出生后,保罗和他的儿子在父母家度过好几个月,这时,莉莉在慕尼黑教钢琴课,以维持生计。
保罗在这一时期的信件中表示,他非常喜欢住在伯尔尼。他的父母照顾小费里克斯的时候, 他便可以专心进行艺术创作。
再次回家
在国外居住了约30年后,这位艺术家于1933年12月并不完全自愿地返回了瑞士。 德国纳粹掌握政权后,克莱在德国便毫无未来可言了。
作为较著名的艺术家,靠买画和教授工作的收入,他的生活相当不错。几乎在一天之内,克莱在德国变成一个完全不受欢迎的人。
纳粹把他形容成一名 “败坏”的艺术家,并且在德国禁止公开展出他的所有作品。保罗和他的家庭不得不回到的父母家。
年过中旬的克莱失去了已经习惯的艺术空间,艺术团体和知识动力,住在乡村式伯尔尼,感到与世隔绝。
几个月后,他和莉莉搬进了自己的家,位于绿色Elfenau地区的Kistlerweg街上。天气好时,可以从阳台上望见伯尔尼的阿尔卑斯山峰。
他们有一房间叫做 “莉莉的音乐室” ,另外一个叫做”保罗的工作室”。克莱在这里度过了最短的有生之年,留下了2700多幅作品。
这期间,克莱多次尝试申请取得瑞士国籍,却一直没能如愿以偿。第一次申请时,他还不具备居留的条件,而第二次申请结束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生病去世
与世隔绝导致他的健康受损。由胃痛开始,克莱体重减轻,皮肤变硬。在他去世前,他几乎不能咽食,而且丧失了节制力。
他的医生当时并没有查处病因。今天我们才知道,克莱得的是硬皮病,一种不可治愈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自1933年返回瑞士后,克莱在不同的医院住过院。1940年7月29号,他逝世于提挈诺州的洛迦诺-玛拉托(Locarno-Muralto)医院里。
他向伯尔尼政府提出的入籍申请,当时正准备会议通过,也因他的去世而失效了。
他的妻子莉莉将他的骨灰留在Kistlerweg的家中,保存在他的画室里, 一直到她1946年去世。
swissinfo
保罗克莱在瑞士度过了30多年,大多生活在他少年时代居住过的伯尔尼。
1879年12月18日, 克莱出生于伯尔尼的Münchenbuchsee; 1940年7月20日,在提挈诺州的洛迦诺-玛拉托(Locarno-Muralto)医院去世。
他的母语是瑞士德语,他讲标准德文中略微带有伯尔尼口音。
如果克莱晚6天去世,将被授予瑞士国籍。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