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成名作«老妇还乡»

Besuch der alten Dame
有时这位老妇会来拜访萨赫勒的一个小镇,就像Djibril Diop Mambéty的电影里一样。 Alamy Stock Photo

一位老妇衣锦还乡回到村子里,借助金钱的力量复仇,瑞士著名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作品-《老妇还乡》令他名扬天下。因剧情具有普遍代表性, 至今依然活跃在全球各地的舞台。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戏剧《老妇还乡》(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原名Klärchen Wäscher后来变成亿万富翁的寡妇克莱尔·扎卡纳森(Claire Zachanassian),回到家乡居伦村(Güllen)-这个村名和“大粪”是同义词。在这里,她向村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用一大笔钱换阿尔弗雷德·伊尔(Alfred Ill)的死,因为他年轻时让她怀了孕,然后千方百计推脱责任,从而将她置于万分悲惨的境地。

在老妇归来后的日子里,村庄不再平静,所有村民都对她这个违背道德的提议表示反对,然而金钱的诱惑太大了。 最后,村民在老妇面前杀死了伊尔。悲剧在利益和谋杀之间上演:满足私欲、打破原则、残酷凶狠。 

“迪尔伦马特先生,您用这出戏狠狠地抽了我们一记耳光。谢谢您,迪伦马特先生,感谢您的耳光,请您继续,迪伦马特先生。”这是迪伦马特的回忆录中,记录的一位热心戏迷对《老妇还乡》在德国首场演出后的感想。

在德国,这部戏被视为战后反映国家状况的一面镜子。 正如迪伦马特的传记作者彼得·吕迪(Peter Rüedi)所言,该剧的主旨之一是揭露 “罪恶感中诞生的繁荣”。

在德国,人们极其接受这种观点。 1945年之后的十几年里,经济奇迹般地复苏,人们忘记了那场凶残的谋杀。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部德语版影片改编中,居伦村的人们在收到谋杀换来的支票后,像围着金牛犊一样在霓虹灯彩中雀跃。

外部内容

1958年“老妇人”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1964年进入了好莱坞-英格丽·褒曼饰演克莱尔,伊利由安东尼·奎恩扮演。

从某种意义上说,搬上美国舞台,实际上是回到了溯源地:迪伦马特第一次用这一素材是在一篇短篇小说《月食》中,当时的背景就是在美国:一个富裕的归国者付钱给一个村子,让其消灭自己的老对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电影中的事发地“居伦村”,是在某个弥漫着巴尔干半岛风情的地方,而拍摄背景却是在罗马。

Ingrid Bergman
鲍曼扮演的克莱尔,电影剧照。 Imago/zuma Press
外部内容

电影的剧情以一个矛盾的大团圆结局结束:伊尔在最后一秒被克莱尔赦免,但他从此必须生活在那些有意杀死他的人当中。迪伦马特对这样的改编不是很满意,他对改编成的电影很少感到满意。

至于他对于用他作品改编的黎巴嫩电视剧《你好,我的生活》是什么看法则不得而知,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对夫妻起起落落的关系,部分剧情与文化交织。

在这部电视剧的第五集中,女主角朗诵了迪伦马特的作品,然后男女主角变成了伊尔和克莱尔,《老妇还乡》成为了一部情感戏。

外部内容

迪伦马特的作品首演后不久,就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走红,《老妇还乡》早在1958年就有了俄文版。

然而在社会主义国家,迪伦马特只是一个露水作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又被推下舞台,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重组时期才重新经历了一次复兴-《老妇还乡》也是同样的命运。该剧既可以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来对待,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共产主义的批判来解读。

SWI的记者伊戈尔·彼得罗夫(Igor Petrov)在讲述他对1989年米哈伊尔·科扎科夫(Michail Kozakov外部链接)导演的电影体验时说:“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部有关谋杀的电影,因为它的核心是社会道德问题。我也能想象导演被这个题材所深深吸引的原因是,他想表达的寓意是,理想主义的苏联乌托邦最终消逝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之中。”

我还注意到克莱尔的狠毒计划,她并不是自己亲手杀伊尔,而是利用整个社会群体杀人。伊尔似乎是这个邪恶小镇上唯一一个拥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人。 而恰恰是他,就是那个被判死刑的人。

“但我被迪伦马特在这部作品中所触及的道德根源所震撼,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尖锐手法。任何社会、任何群体、任何范围,哪怕是在最先进的思想领域,也有人会毫不犹豫地背叛道德,这对我来说真是太震撼了。”

最忠于原著的改编是1992年,塞内加尔导演贾布里尔·迪奥普·曼贝蒂(Djibril Diop Mambéty)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老妇还乡》最惊人的改写,他在53岁时因癌症去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这部电影令他在非洲影视业占有了一席之地。 他把电影的拍摄现场搬到了萨赫勒地区的一个贫困小镇-科洛班。

他改编的作品是:一个当地人的女儿-林格·拉马图,变得非常富有之后,回到了离开三十年的家乡。她向村里提供了1000亿非洲法郎,唯一的条件是:将当地杂货铺老板Dramaan Drameh处死。因为她要报仇:三十年前,这个男人在让她怀孕后抛弃了她。

外部内容

这位塞内加尔导演非常忠实于原著,并与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可惜1990年去世的迪伦马特未能看到最后的作品。1992年当戛纳电影节上放映这部电影《Hyènes》(鬣狗)时,曼贝蒂在旁边留了一个座位给迪伦马特。

虽然忠于原著,但这部电影的剧情却依然是定位于撒哈拉。这位塞内加尔导演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捍卫那些与强势力对抗的卑微群体,同时他还唤起了人们对非殖民化后出现的非洲新国家的幻想。

在《Hyènes》一片中,导演将迪伦马特的故事转化为对殖民主义诱惑和非洲被全球化资本主义征服的一种谴责。当那个杂货铺老板在利益诱惑之下被牺牲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种向第一世界产品的屈服。

因此,影片中的鬣狗,可以影射几种面孔:非洲精英、太容易屈服的民众、剥削非洲的国际体系……然而这些鬣狗到底是谁,最终还是要由观众来决定。

相关内容
Theateraufführung

相关内容

苏黎世剧院曾是反法西斯者的避难天堂

此内容发布于 二战前夕的那些年,苏黎世剧院成为欧洲最后一个自由的德语舞台。从1933年开始,这里的演员主要是德国被禁演的演员。苏黎世剧院为反法西斯人士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护网。

更多阅览 苏黎世剧院曾是反法西斯者的避难天堂

另外,尽管迪伦马特的这篇作品现在被作为学生的课本使用,但在瑞士它迎来的不仅仅只是好评。1956年当这个戏剧在苏黎世剧院首演后,一份向瑞士文化促进基金会(Pro Helvetia)提出的支持迪伦马特作品出国演出的申请却被拒绝,理由是,这不是一部 “具有瑞士特色和代表瑞士精神 ”的作品。

但是这部戏剧还是幸运的:直至如今它依然活跃在全球各地的舞台上,无论是在伦敦的国家大剧院,还是在蒙古的小剧院,有时书中的事发地居伦村甚至会是乌兰巴托。

外部内容

(译自德文:杨煦冬)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