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文化基金会的中国项目
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在2007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现在,它又把目光投向中国。Pro Helvetia将建立一个瑞中文化交流的平台。
和很多得到瑞士联邦政府资助的机构一样,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另译为瑞士艺术委员会)也面临着必须节省资金的问题。
去年文化基金会原本3300万瑞郎的经费已被缩减为3200万。
然而Pro Helvetia对被缩减的经费进行了很好的分配。他们对管理经费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压缩,以便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具体的文化工作中去。
Pro Helvetia的Sabina Schwarzenbach这样对swissinfo 说:“我们必须为成本预算‘算计’到最后一秒。这样做产生了两个相悖的后果:尽管我们去年比2006年的行政花费减少了13万瑞郎,但行政所占的资金比例却由14.4%上升到14.7%”。
沉重的“生存”压力
和其他国家的类似机构相比,如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或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瑞士Pro Helvetia的人员机构很精简。但Pro Helvetia的资金多少依然由瑞士议会“作主”。Pro Helvetia必须证明,他们把议会的钱“花对了地方”,而且有效率地完成了任务。因此“生存”压力很大,Schwarzenbach说。
为了便于和其他非盈利性组织进行比较,Pro Helvetia的资金管理(会计)以Zewo(瑞士衡量公共组织透明度的一个组织)标准为指标。Schwarzenbach说,“我们必须完全透明。我们只有将我们的能力明确地摆出来,才能赢得议会的支持。他们总是嫌我们太贵了”。
Pro Helvetia必须实施这种“透明”的政策,因为议会马上将修改两项与Pro Helvetia有关的法律:文化促进法及Pro Helvetia法。该文化基金会希望保留自己的自主权,并且变得更灵活。
瑞士民间艺术
Pro Helvetia在2007年举办的主体文化活动是“回声-明日的民间艺术”。这一题材的选择并不寻常,因为一般来讲,Pro Helvetia的核心任务是革新而不是保留传统文化。
在2007的年鉴中,Pro-Helvetia的负责人Pius Knüsel对此作出了解释:把民间文化设为主题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Knüsel写到:民间文化正从民族主义的包围中挣脱出来,而文化的全球化又引起人们对当地传统文化新的重视。特别是新一代的艺术家们正在成长起来,他们美化了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拓展和革新。而这点正是Pro Helvetia的工作核心。
“回声”活动还将持续到2008年秋季。该活动唤起了对21世纪民间文化所扮演的角色的讨论。Schwarzenbach说:“活动的反响很好。刚开始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随着交流的增多,比如说和约德尔调(Jodel)协会的交往,渐渐地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合作基础”。
与中国的交流
Pro Helvetia的项目“回声”(echos)触及了从未研究过的领域,新项目“中国2008-2010”也是一样。Schwarzenbach说:“这一项目草案吸引了大批对中国有兴趣的瑞士艺术家。我们希望帮助他们与中国建立联系、并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Pro Helvetia已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协调办公室。办公室的第一项具体成果就是,协助瑞士艺术家参加中国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New Media Arts Exhibition),这其中包括Yves Netzhammer的作品。该艺术展将于6月9日-7月3日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在与中国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上,Pro Helvetia将决定是否在中国也建立一家联络办公室,就像在新德里、卡普敦一样。在目前中国因西藏问题受到国际指责时,这一合作计划将为交流与对话带来积极影响。
Pro-Helvetia的负责人Knüsel说:“尽管有西藏冲突,但该计划还会如期进行”,最多遭到瑞士外交部的否决。那受到不良影响的将是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Knüsel认为。
瑞士资讯(swissinfo),Doris Lucini
“PRO HELVETIA”的目标是满足公众需求、支持文化活动。
该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它帮助瑞士的艺术家及知识分子向瑞士及全世界展示其作品。
“PRO HELVETIA”的基金全部由联邦出资。
目前该文化基金会有62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19名在国外。
其在巴黎、华沙、开罗、开普敦和新德里建有分支机构。
Istituto Svizzero、Swiss Institute也分别在罗马、纽约代表“PRO HELVETIA”。
“PRO HELVETIA”还在西部巴尔干国家进行着相关项目。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