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文化基金会Prohelvetia与中国的文化合作
4月20日,瑞士文化基金会Prohelvetia在伯尔尼举行新闻发布会,对2009年的工作进行年终总结。2009年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是中国,前年瑞士在中国开展了一个《中国2008-2010》文化项目。
瑞士文化基金会将于10月15日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协调瑞士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工作。这是瑞士文化基金会继华沙、Kapstadt、开罗和新德里之后的又一个办事处。
之所以设立这个上海办事处,源于《中国2008-2010》项目的良好成果,其宗旨是维护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瑞士艺术家与中国的合作打开通道。
在新闻发布会上,瑞士文化基金会还介绍了新项目《GameCulture》,这个项目主要与电脑游戏有关。
新闻发布会后,瑞士文化基金会负责人Pius Knüsel接受了瑞士资讯swissinfo.ch的采访。
swissinfo.ch:为什么瑞士文化基金会选择中国作为工作重点,与中国进行文化合作?
Pius Knüsel:主要有两个原因,中国在经济上的腾飞唤起了全世界对中国的兴趣,瑞士当然也不例外。
除了经济兴趣之外,中国的文化也吸引了艺术家的注意。许多瑞士艺术家希望在中国找到发挥艺术才能的契机,他们找到我们,希望能在中国完成他们的艺术项目。
另一方面中国本身也在开放,尤其在文化方面,正在向世界开放。我们接待了很多来自中国文化部及各大城市的官员的来访。也接待了许多中国艺术家,让他们与瑞士取得联络。
这两点重要原因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在中国活跃起来,展开文化合作。我们2008-2010年的项目到4月底接近尾声。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就是为了维持与中国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swissinfo.ch:与中国开展合作,有没有什么困难?
P.K.:当然,困难是一定存在的,首先语言就是一个障碍。另外中国人的商业意识也是一个难点,所有人都有商业头脑,每个人都离不开“美金、美金、美金”这也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困难之处。
官方的审查也是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从未受到过审查,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到我们合作伙伴的处境。有些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合作伙伴感到有些题目比较敏感,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等待。
比如说在北京奥林匹克开幕之前,我们的一个音乐项目就需要等待,因为如果当时申报,有可能会被压下来,于是我们就将项目的启动拖后了几个月。这个项目后来顺利完成了。
我觉得这样做很重要,因为我们并不想为任何人带来麻烦。我们的目的是让艺术家们得到足够的空间,能够完成他们的艺术项目。
swissinfo.ch:您对中国民众的印象是什么?
P.K.:中国现在发展的太快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身上有各种气息,这里包括世俗的、尝试性的因素,有些甚至是趋于幼稚的,但是目前能够利用的是人们的巨大好奇心,中国的民众是极其好奇的民众。
这种好奇驱使他们对视觉艺术和现代艺术拥有浓厚的兴趣。与这样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民众一起工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但是基础艺术和艺术评论性质研讨的开展目前还存在困难,这种活动现在还只局限于大学层面。
而这种艺术学术上的讨论会和媒体的宣传配合在中国尚属缺憾,因此还需要与外国文化机构的合作,这就是瑞士文化基金会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瑞士资讯swissinfo.ch,杨旭东
瑞士文化基金会与中国的文化合作,始于200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一个名为《综合时代》(synthetic Times)的展览。苏黎世芭蕾舞团与中国在演艺上的合作又点燃了一个亮点。
在合作过程中共有60个文化项目得以在两国之间实施。40个在中国,20个在瑞士。
此外今年5月底,比尔将举办《时间延误》(time lapse)展览。
秋季在巴塞尔举办《文化花茎》(CuttureScapes)中国艺术节。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