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有没有长胡子的女人,马戏团里都藏着一个人间
科尼(Knie)马戏团-有时也被称为国家马戏团-今年开启100周年巡演大幕。马戏团历来就是梦幻与惊险交融之地,科尼100周年大戏想必引人注目。但如今,马戏还能像1919年时那样风光吗?很难,因为社会道德的变迁令传统马戏“折翼”。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马戏长久以来总让人联想到奇异世界。绘画、文学和电影中描绘的马戏团也是如此。在上世纪70年代,儿童连续剧的主人公都还在义无反顾地要成为马戏团的一员-这对当今虚拟世界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本文表述的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瑞士资讯swissinfo.ch观点。
马戏团的惊险刺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野兽的近在咫尺。坐在第一排的观众离狮子只有几十厘米远。试想,自己同猛兽间仅有一张可以一跃而过的单薄铁丝网相隔,这样的经历定让人难以忘怀。野兽气味和低吼所带来的震撼是任何电视节目都望尘莫及的。
猎奇博物馆
马戏团当年之所以令人向往,是因为在那个没有电影院的年代,邻村教堂的钟楼在大多数人眼中便是天涯海角。而观看马戏就像参观世界博览会一样,是人们亲眼见识来自地球另一端人类的唯一机会。
随着技术的进步,马戏“世界之窗”的功用愈发无足轻重。如今,马戏早已完全不再合时宜,且给人以假惺惺的感觉。
以往的马戏团不仅满足观众对异域人种的好奇,也满足了他们对于身体特质的猎奇心理。侏儒、巨人、长胡须的女人、连体人……各种肢体残缺引发着观众的惊叹与惊异。
换作今天,这种表演显然令人难以置信。如今若还靠展示“象人”赚钱的话,一定会受人鄙夷。在一个倡导对任何少数群体都给予尊重的时代,此类演出定会被媒体声讨,名誉扫地,甚至遭遇官司或者报复行为。
野生动物离开舞台
“怪人展”早已成为历史。现在,马戏表演遭人诟病之处在于野生动物的参演。从黑猩猩到海狮表演,从驯狮虎到驯大象,一切都已偃旗息鼓。在纯素主义当道,屠宰场遭人扔石头,动物们有专门律师的今天,利用野生动物参演自然会受到质疑,尽管在集体想象力中,一说到马戏团就会联想到野生动物。
动物维权人士为了捍卫动物的尊严呼吁禁止野生动物演出。而这一诉求并非纸上谈兵:40余个国家已经(或者即将)对野生动物表演下达禁令。
在瑞士,马戏团对待动物要遵守和动物园一样的规则。但是今年,为了回应一位绿党议员的相关提案,瑞士政府将对是否严化马戏团驯养动物规章做出决定。
事实上,为了避免是非,瑞士大部分马戏团都已经主动放弃了野生动物表演。就连以驯象著称的科尼马戏团也在2015年终止了大象的参演。从那以后,马戏团大帐篷下就成了大马、小马甚至是山羊的天下。
这是一个和睦和谐的小家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比起原来,星光还是减退了不少。但是不会有人因为山羊、绵羊……甚至是跳蚤……的驯养而伤心了。
人间镜像
时下的意识形态、尊重所有人和尊重一切的态度让马戏团的锋芒不再如昔。但这还并未结束。
如果再发挥一下想象力,我们不难预见,今后特技飞行和飞刀表演在现代社会也将无立足之地-因为人们害怕发生致命事故。至于惯常用一个比一个性感的女助理来转移观众注意力的魔术师们也会突然明白“口水淹死人”的道理。
总之,稍稍动动脑子,我们就会知道马戏团早晚会成为一片祥和的温馨舞台-没有争议,也没有棱角。但不管怎样,它初心依旧:马戏团还是折射人间的一面镜。
(翻译:郭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