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和谐的新加坡
Christian Zingg是在新加坡上大学的瑞士人,他从在新加坡的生活中找到了多民族融和的新感受。他将这一感受写了下来。
在新加坡“种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新加坡对外有一个和谐的多文化形象,这与种族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基本规则分不开。
他说,最早在新加坡感受到“种族”的重要性是在网上向新加坡管理大学报名的时候。除了其他关于个人和专业的信息之外,他必须填写“种族”栏目,可选的种族有中国、马来西亚、印度、非洲等等。
他被这些数不胜数的种族搞得头晕脑胀,稀里糊涂地选了“欧亚人”,这样在办注册手续时,得到了学校一位女士友好的更正,“白种人”是正确的选择,这个词只在盎鲁撒逊地区使用,泛指欧洲人和美国白人。
被国家分类
尽管种族问题无论从生物学还是社会学角度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在新加坡却还是被视为“中心问题”。新加坡人的身份证上一定会注明“种族”,平常得就像“身高”。
今天的移民政策也严格遵守种族分配的定律进行。新加坡的私人住宅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加坡的居住市场,就连居民楼的住户也必须按照人口的比例(中国人3/4,马来人14%,印度人8%)分配。
政府这样规定也是为了防止“种族小集团”的形成。但是新加坡还是有“中国城”、“小印度”和“马来村”,这不仅对于旅游者来说富有吸引力,也为不同种族的新加坡人提供了方便。
早期分类
从小学开始种族的区分就非常明显,Christian Zingg的一名新加坡同学给他讲过在幼儿园时的一段往事:有一次他设计了一个海报,与新加坡的“种族”有关,因此他被要求必须将穿着三种民族服装的新加坡人画上去,分别是中国人、马来人和印度人。
除了英文之外,在学校里,学生们还按各自的种族,学习中文、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因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必须保持明显的“种族”特征。
日常生活
在新加坡不光国家将各个人种区分得非常清晰,在日常生活中各人种之间的界限也很明显。在新加坡如果有人问:“你是什么”,意思是说“你是什么种族的人”-这是新加坡人询问对方母语或来源国时常用的问句。
一名女同学对此这样解释:“你是什么种族的人,就要有怎样的举止,比如你是马来人,你就一定不吃猪肉;如果你是中国人,那么你必须会讲中文。新加坡人脑子里根深蒂固地有着这样的概念。”
在大学中这种“分门别类”的关系也十分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华人女大学生们会一起准备课堂报告,而印度女生们则一起吃中饭。在大学中不同人种的情侣不多见,在政治系关于人种问题的课堂讨论中,得出的结果非常明显-不同种族的人很少通婚。
“独一无二的新加坡”
旅行社宣传新加坡的广告词是“独一无二新加坡”,新加坡被描绘成充满活力、现代和色彩绚丽的国家,它将亚洲的各种文化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也是连接东西方的一座桥梁。
这也是Christian Zingg最初对新加坡的印象,但是随着在新加坡时间的增长和与新加坡人的接触,他逐渐感觉到其实在新加坡表面的和谐之下,存在着不和谐,比如印度和马来人感觉华人大群体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拿招工来说,一般用人单位都要求两种语言,其中中文和英语这两门语言的组合则占有绝对的优势。
新加坡政府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为了不让粥溢出来,就将手按住锅盖”。
瑞士资讯(swissinfo.ch),Christian Zingg于新加坡
瑞士青年人越来越经常地长时间生活在国外。
大学生们在国际互换计划中受益。
Christian Zingg就是其中一名互换学生,在新加坡学习一个学期。
他将在新加坡的经历写给swissinfo。
从2009年1月开始Thomas Buser将从阿姆斯特丹向swissinfo投递“明信片”。
1986年10月2日出生于伯尔尼。
在伯尔尼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03年8月-2004年6月在美国高校学习。
现在是伯尔尼大学国民经济系学生,政治学和哲学是他的选修学科。
除了德语之外,他还讲英语和法语。
他爱好吹萨克斯,打羽毛球和阅读。
他的大学第5学期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度过。
这是伯尔尼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之间签订的一个双边互换协议,每年4名伯尔尼大学的学生可以去新加坡学习。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