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怀绝技的瑞士牛铃铁匠
瑞士阿彭策尔州阿尔卑斯山每年的奶牛上山和下山节时,领头的三头奶牛各戴一只巨大的牛铃,这三只牛铃之前一直都出自奥地利铁匠之手,因为瑞士无人能造,直到他进入铁匠行业。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他就是在瑞士东部阿彭策尔州一个叫Gossau的小镇开牛铃铁匠作坊的彼得·普莱西格(Peter Preisig)先生。去采访这位手工打造牛铃的铁匠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一位掌握独门绝技的铁匠。
作坊设在一个较为偏僻的树林边上,目的是为了打铁的时候不扰民。据他介绍,这个作坊的前身曾是一家火药厂,厂房曾9次被炸上天。如今辗转成为他的打铁作坊。
故事得从他如何成为一名铁匠说起。普莱西格从小就对音乐、唱歌、手工艺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一直生活在与牛铃习俗息息相关的环境中。上世纪70、80年代,他看到阿尔卑斯这种牛铃制作工艺和技术一步步走向灭亡,便产生了保留这门古老手艺的想法。
普莱西格在成为铁匠之前,曾经接受过多年汽车行业的各种职业培训,后来转行成为了一位资深机械制造的学徒培训师。唯独这门他无处可学的阿尔卑斯牛铃铁匠技艺,却成了他今天的职业。
从1998年起,他利用业余时间揣摩,终于在近20年后,破解了这门瑞士工匠们无数次尝试无果、几乎灭绝的技术。在此之前,所有被称为森图姆 (Senntumschellen)的牛铃均出自奥地利Tirol地区,今天那里唯一一位还掌握这项技能的工匠,名叫Emil Mattle。
4年前,普莱西格放弃之前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全职牛铃铁匠。
独门绝技
所谓的森图姆牛铃(Senntumschellen),就是三个采用火沁烧铜工艺(Feuervermessing)手工打造、以相互协调的泛音(和音)分别为6-7-8组合成的一组巨大牛铃。而且,在每年阿彭策尔奶牛上山和下山节时,只有领头的三头牛才有资格佩戴。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虽然阿彭策尔的这个传统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森图姆牛铃在普莱西格之前一直都从奥地利进口,因为瑞士无人会造。22年前,普莱西格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研究森图姆牛铃的打造方法。当时这种火沁烧铜工艺(Feuervermessingen)没有文献记载,他结识过今天还在制作这种牛铃的奥地利铁匠,但是作为一门秘密的手工艺,他未能从那位铁匠那里得到任何信息。
上千度的高温,数百次的锤打
说话间,裁剪好的钢板已在炉中被烧的通红,他用铁锤在烧红的钢板上一锤一锤敲打,声音震耳欲聋。冷却后再次烧红,再锤再打……如此往复大约20次。原本的钢板渐渐变成了半个牛铃的形状。一只牛铃大约需要这么上千次锤打,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正确的形状。
在这里,你能用眼睛看到什么是千锤百炼。
对于普莱西格来说,如此简单的原材料,却能创造出拥有如此丰富音调和美妙音色的乐器,正是这门手艺的迷人之处。
最后是最困难、最神秘、也是最艺术的部分:火沁烧铜工艺(Feuervermessingen)。牛铃打造成型后,并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现在普莱西格给它穿上泥衣,在牛铃和泥衣之间放入砸瘪的子弹壳(含铜成分的材料,弹壳的材质是黄铜,铜+锌),晾干后,便可在他自制的炼铃炉中烧制了。(这里的工艺属于保密部分)。
相关内容
他会是瑞士最后的牛铃工匠吗?
可遇而不可求
其实整个秘密就在于如何让牛铃产生出动听的声音,而优美的音质、音色、音调均来自这层在1500°C -1600°C高温下烧溶沁入牛铃钢板和覆盖在表面的黄铜或青铜产生的。没有这道工序,敲击牛铃只会听到铁皮的声音,而经过这道烧铜工序后,牛铃就有了灵魂,能发出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绵长的钟铃声。(具体制作工艺请参看上面的画廊和下面的视频)
但是,牛铃的声音基本上是一种偶然,当牛铃生成的那一刻-也就是泥衣被剥掉的时候,它的音质音调便已被决定了。它有可能发出和谐的天籁之音,也可能……你永远无法知道,你打开的是什么,这已经不在人的掌控之中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可遇而不可求,手工打造的每一只牛铃发出的声音和外观都不可能一样,每一件都是孤品。
牛铃对于牧民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
牛铃最初的作用是奶牛在大雾中或从牧场走失时,主人可以根据牛铃的声音找到奶牛,或者根据不同的牛铃声判断哪头牛是谁家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牛铃对于阿尔卑斯农户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科技手段是否能够取代传统工艺?
“能,从实用和使用的角度说,GPS能够代替牛铃,但是代替不了它背后的文化。”普莱西格说。
试想一下,如果阿尔卑斯山上没有奶牛,那就是一座死山;如果有奶牛而没有牛铃声,是不是也很奇怪?那样大山就没有了灵魂,牛铃和大山在一起才是一种和谐。
阿尔卑斯农家的生活是与声音紧密相连的,无论是歌唱还是乐器。而牛铃对于阿尔卑斯牧民来说并非只是戴在奶牛脖子上的一个声响工具,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普莱西格打造的这种牛铃主要用于沿袭阿彭策尔州Säntis地区的文化习俗,比如当地的除夕克劳斯(Silvesterchläusen),奶牛上山或下山节,另外还提供给牛铃收藏、爱好者、粉丝等。
牛铃对于瑞士山区的牧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是与牛铃绑定的。农户家中无论是否有牛,但几乎家家有牛铃,许多家庭会有一组森图姆牛铃(Senntumschellen)。
而且这种牛铃并非只有在传统节日上才亮相。当地农户婚丧嫁娶、小型的家庭聚会,或者一个晴朗的周末,用上这三件“乐器”,载歌不一定载舞,就会为节庆和聚会增添一种欢乐的气氛。此外,瑞士联邦每三年还举办一届联邦级牛铃节,可见牛铃在瑞士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瑞士,牛或羊带的铃分为Schelle和Glocke。
本文中提及牛铃是Schellen,属于传统手工打造品。按照普莱西格的说法,瑞士99%的Schellen是通过所谓的工业流程机器制作(冲压成形)的,将两个压制成型的部分焊接做一起,之后再电镀一层铜。人们在纪念品商店买到的牛铃就是这类,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工业原声。
Glocken用青铜铸造,小的称之为铃,大一些的被称之为钟,人们平时听到的教堂的钟声属于这一类。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之为Rolle的圆形的铃铛,这是阿彭策尔州除夕克劳斯(Silvesterchläusen)佩戴的,是人戴的,而非牛。
保留与传承
普莱西格在他的网站(德)外部链接上写着:我的目标是将这门灭绝的手艺以其原本的样子保留并传承下去。“保留这门手艺的目标我做到了。”普莱西格骄傲地说。
那么传承呢?
普莱西格今年45岁,有三个孩子,目前都在接受职业(学徒)教育,最小的是男孩,今年17岁,目前在学习街道修建,偶尔来作坊帮忙。说到他手艺的传承,他说,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女性职业,但是儿子对这门铁匠的手艺似乎没有那么大的热情。
如果儿子不愿意子承父业又该如何?普莱西格笑着说:“也许有一天,我遇到一个有缘人,一个热爱这门手艺的男孩,也许我会传授给他吧。但这是后话。”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门古老手工艺,可以联系预约普莱西格(德)外部链接先生,他可以给你示范牛铃的打造过程。
相关内容
手工打造的磬是这样的声音
理想与金钱
普莱西格知道,作为靠手艺吃饭的匠人他不会成为有钱人,但他有幸福的家庭,有自己热爱的事业,人必须在理想与赚钱之间找到平衡。做牛铃是他最喜欢的事情,能养家糊口他是满足的。
“无论如何,我非常感谢我的太太和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我曾经学过很多职业,干过很多工作,他们都一直站在我身后。而且也一定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普莱西格一再强调说。
然而,这个职业需要健康的身体,普莱西格也没想要将铁匠这个职业做到生命的终点。他说:“时而会有那么一天,我会想,如果体力跟不上了,我明年会干什么?”他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和项目。他说,20年后,他也许会干点别的。
作为一个铁匠,工作中当然有高潮也有低谷,他说,他最开心的时刻,是当他触及牛铃或磬的时候。他用手弹了一下手边的磬,那清亮声音在作坊里回荡了半分钟,他没有说话,静静地听着磬的余音缓缓消失。
“牛铃对于阿尔卑斯山区的人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象征,它不是一种刚需,只是一种文化,它让生活更有价值和品味,就像音乐、红酒、舞蹈之于生活一样。”
当地有一句谚语说: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都系于一只牛铃(Das ganze Heimat ist verbunden in eine Schelle)。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