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迪伦马特:在外是作家,在家当画家

在他的办公室,迪伦马特这边写来,那边画。照片摄于1979年。 RDB

今年不仅是瑞士著名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逝世25周年(1921年1月5日-1990年12月14日),还是迪伦马特中心建馆15周年。“我的画很幼稚,但我的思想不幼稚。画画也好,写作也好,我的初衷只有一个:因为思考,”迪伦马特当年这样诠释自己职业和爱好间的关系。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迪伦马特1990年逝世后,他的遗孀Charlotte Kerr花了10年时间才让公众意识到:这位著名作家的绘画作品其实也意义非凡。2000年,迪伦马特中心(多语,CDN)外部链接 在纳沙泰尔开馆,展品包括原先收藏在伯尔尼国家文学档案馆的迪伦马特的上千幅素描、版画和油画。

为了纪念大作家逝世25周年,纳沙泰尔德迪伦马特中心(CDI)发起了“迪伦马特年”活动。而今年,也正是瑞士联邦为了艺术传承而建立迪伦马特中心的15周年。

顺着一条狭窄的、蜿蜒向上的小路,我们来到一座具有建筑师马里奥·波塔(英、意)外部链接典型风格的、黑灰相间的石房,紧邻迪伦马特故居。从房子的露台可以俯瞰纳沙泰尔城市和湖泊,视野一直延伸到远远的阿尔卑斯山脉。

不是画家的人办画展

在博物馆的地下一层,通往永久性绘画展区的过道,灯光柔和,两边的布展以迪伦马特重要文学作品的年代纪事为主题。

迪伦马特中心永久性展区的过道灯光柔和。位于中心位置的是一幅镶嵌在巨型画框中的、名为《联邦银行终极会议》的画作。 © Centre Dürrenmatt Neuchâtel

这位大作家的生前好友、提契诺建筑师马里奥·波塔(Mario Botta)在迪伦马特逝世一周年时,就曾在苏黎世艺术博物馆负责举办作家的回顾展。在接下迪伦马特中心设计建设项目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布展的工作。“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于:要布置的是一个绘画爱好者,而不是专业画家的画展,”马里奥·波塔回忆道:“所以,我们试着把他思想上的隐喻通过实在的物体表现出来,比如,这里的画都没有框,而且画不是紧贴在墙上,而是这样悬空固定,和墙体保持了些许的空间距离。” 

唯一例外的就是名为《联邦银行终极会议》(Ultime assemblée générale de l’établissement bancaire fédéral)的一幅画,画的是银行家集体自杀的情景。“迪伦马特给这幅怪诞讽刺的小画镶了一个金框,”马里奥·波塔解释道:“我们后来的设计更是赋予了这个金色画框一种纪念碑式的效果,突出了其‘政治或意识形态遗嘱’的意味。”

相关内容

个人嗜好

“迪伦马特说过,他一边画画,一边思考。通过绘画,他能够表达出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Madeleine Betschart讲解说:“可以说,画画是他的嗜好,但他很少展示他的作品。他的绘画自然受到了其它艺术家的影响,但他创造出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他的书房里有很多艺术书籍,证明他生前对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瑞士国家文学档案馆迪伦马特基金负责人Ulrich Weber看来,迪伦马特是一位“双重孤独”的艺术家:“一方面,他是自学的画画,另一方面,他的作品风格远离当代画派,特别是前卫画派。说到底,他最厌烦的就是,被归于某一派别。”

Ulrich Weber认为,对迪伦马特来说,绘画和写作是互补的。他25岁时,就曾经犹豫过,是从事绘画还是写作工作,最后选择了后者。“已经成为作家、剧作家之后,他受到过公众和评论家激烈的批评。他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所以,拥有一块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表达的空间变得特别重要。画画对他来说,是一种娱乐身心的事。”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自学不假,天赋是真

此内容发布于 是画家还是作家?25岁时,迪伦马特还在两个职业间徘徊。他最终选择了写作,但终生没有放弃绘画。但他画画是为自己,不求大众知晓。

更多阅览 自学不假,天赋是真

现代社会永远的话题

素描和针砭时弊的漫画是迪伦马特中心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心还藏有一些油画、很多水彩画和迪伦马特晚年创作的板画。

神学家Pierre Bühler(英、法)外部链接对迪伦马特的作品深有研究,曾以唐·吉坷德为比喻,写了一篇名为《文字绘画作品中的精神信仰骑士》(chevalier de l’espoir et de la foi, dans l’œuvre écrite et dessinée,2011)的论文。

他曾经约见过迪伦马特:“迪伦马特一直强调,他没有受过绘画训练,但他的作品非常棒。其实,他一边写作,一边画画,这不是巧合。他自己也说,绘画是他与文学题目交战的战场,也是他和自己斗争的地方。他一边写作,一边作画,当写作进入瓶颈,他就去画画。”

圣经和希腊神话是他画中常见的素材,“它们讲的都是人类的挫败、沦陷、孤独、绝对和死亡。迷宫中,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Minotaur)提醒的正是人类的这一宿命,在它那儿,教徒并不具备特权,他们和其他人一样要自己去努力,去面对失败。”

迪伦马特的自画像富有自讽的意味。 © Centre Dürrenmatt Neuchâtel / Confédération suisse

“作为牧师的儿子,迪伦马特这样用词语游戏来形容自己:‘我信新教,我爱抗议’(Je suis protestant et je proteste,“新教徒”(protestant)和“抗议”(protester)两词使用的是同一词根)”,Bühler评论道:“他敢于对立于父母的基督教信仰,且一直保持批判态度。在晚年,他称自己是无神论者,这可能同他反对体制化、意识形态化和狂热主义的激进态度有关。”

矛盾的艺术家

纳沙泰尔大学的博士生Myriam Minder正在撰写关于“艺术家迪伦马特”的论文,首次将迪伦马特融入了艺术史领域。“与和他同时期的其它艺术家相比,他很难归类。他创作的都是热门主题,但表现手法特别:观者能明了他想表现的事物,但他又将事物升华了。”

迪伦马特最重要的画展举办于1985年,由纳沙泰尔艺术及历史博物馆承办。Myriam Minder注意到,当时其它机构有意继续办展, 但遭到拒绝:“迪伦马特同意展出作品,但后来就全速引退。这种态度也反映在他自己关于画画的矛盾的态度上,他虽然强调‘我不是画家’,但他在自画像中,却给自己穿上画家的工作服。话说回来,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画家呢?”

1921年1月5日出生于科诺尔芬根(Konolfingen,伯尔尼州)的一个牧师家庭。1990年12月14日在纳沙泰尔逝世。

他是作品翻译版本最多的瑞士作家和剧作家,戏剧《老妇还乡》 (La Visite de la Vieille Dame ,1956年)和《物理学家》(Les Physiciens1962年)让他名声大震。另外,他的侦探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Le Juge et son Bourreau, 1952年) 和《诺言》(La Promesse ,1958)均被改编成电影,令其知名度大大提高。

作为画家,迪伦马特曾经4次办展,分别于:1976年(纳沙泰尔Rocher酒店)、1978年(苏黎世Keel画廊)、1981年(伯尔尼Loeb画廊)和1985-86年(纳沙泰尔艺术和历史博物馆)。 1991年,迪伦马特逝世后,苏黎世美术馆曾举办了一场回顾展。

(翻译:郭倢)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