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鲁特琴就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swissinfo.ch

让自己的乐器发出最纯粹的音色,这就是Jorge Sentieiro在每天的工作日中所追求的东西。这位葡萄牙的乐器制造者在瑞士已经生活20年了。他看上去就像是中世纪的手工艺人,实际上却也是一位摇滚乐的追随者。

他的乐坊位于离巴塞尔市中心不远的一处居民区里,这是一片安静的小区,乐坊就在一幢居民楼的底层。听不到鲁特琴声。Jorge Sentieiro打开门,让我们进入到了他的小世界。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一开始,我们感觉像是进入到了乱糟糟的炼丹室。墙上挂着一排很有历史韵味的乐器和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令人想起某些动物的骨骼。架子上堆着工具、素描图和乐谱。

桌子上挨挨挤挤地放着书、箱子和卷宗。终于看到一块木头,贝壳形状,用螺旋夹钳夹在一起。这可能是鲁特琴的箱板。满地散落着木条,人要小心不被绊倒。

音乐之国

Jorge Sentieiro,51岁了,出生于里斯本。但他大部分的童年时间却是在巴西度过的。他还记得那些个嘈杂、脏乱的城市,对于一个有审美偏执的人来说,那简直是毒药。 但是他也记得,巴西是一个被音乐浸润着的国家。

在家里的电唱机上,播放的不仅是Caetano Veloso和João Gilberto的音乐,还有激越的摇滚,Pink Floyd或者Genesis的音乐,他也是很喜欢的,直到今日。

“我爸爸也很喜欢听音乐,”他回忆道。或许这正是他回到葡萄牙在里斯本大学学习英语言文学,并在音乐学院学习鲁特琴和吉他的契机。

大学毕业后,Sentieiro首先选择了一条职业音乐的道路。80年代葡萄牙正处于自康乃馨革命到重新融入欧洲的过渡期。他成为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作曲研究专家。

然而深藏在葡萄牙血液中的冒险精神,也击中了他。Fernando Pessoa的名言“航海是必要的,而生命不必”,则掀动了他的风帆,让他靠向另一座港湾。

在巴赫的故乡

1987年,他来到了斯图加特。他在那里生活了2年,为了学习德语。在一次音乐研讨课上,他结识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鲁特琴演奏家George Hopkinson Smith。

为了加深对鲁特琴的了解,Sentieiro追随Hopkinson Smith来到了巴塞尔,后者在以教授早期音乐著称的Schola Cantorum Basilensis学校已执教40年。Sentieiro立刻爱上了这个文化生活丰富的莱茵河小城。

但作为一个鲁特琴演奏者,这里的职业前景并不明朗。源自阿拉伯世界的鲁特琴,它在欧洲的鼎盛时期是在中世纪和巴洛克时代。如今,它变成了小众化乐器,人们可以学,也举办些音乐会,但都是在小圈子里。Jorge开始考虑音乐生涯以外的出路。

他对制作鲁特琴的好奇之心,将他引领上了如今的职业之路。但鲁特琴到底是如何制成的呢?Jorge让我们看挂在门边上的巨幅图解画,这是如何制造著名的Antonio Stradivari吉他的图解。

Jorge Sentieiro非常谦逊地说,他已经完成了几件不同的复制品,但在很小的细节,例如音孔或音板装饰处,要特别小心。

自书中学习

要想成为鲁特琴制造者,Jorge认为自学就可以。他从书中汲取灵感,巴塞尔是欧洲早期音乐的圣地,这里有专业的音乐图书馆,而且还有关于制造乐器的手稿收藏。

他的第一把鲁特琴诞生于厨房。但这并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又造了一把,此后一把接一把,每次他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音色一定要超越前一把!

如今他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充满骄傲。他可以自己挑选木头,用手指骨敲击以判断枫木或杉木的音色。所用的胶来自动物身上的一部分,和以前一样。Sentieiro只选用兔皮胶。

但光靠这些就可以造出一把好琴吗?“最大的挑战在于制造音色,造出想要的音色。木头是一种不太理性的材料,因此我们要让它发出正确的音色”。

并无秘籍

造物没有秘诀,凭的是木头的品质。越老越好,一件有400多年历史的古乐器肯定比现代的要好。

每把离开Sentieiro乐坊的鲁特琴都是一件工艺品。Jorge总是喜欢手抚成品,再拉上一段,为了试试音色。他一般会选择巴赫,因为巴赫的曲子很难弹。或者他用文艺复兴鲁特琴弹上一段16世纪作曲家Francesco Canova da Milano的。

他的目光总是充满惊叹地落在鲁特琴上:“看着很美,创造出的音乐,也很美”。但这种美并不是天生来的。

“鲁特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他说:“琴弦的张力达60公斤,而乐器本身的重量则只有1或1.5公斤重。它一定要经受住巨大的拉力。鲁特琴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最后才实现了结构与音色的完美结合”。

打造一把好琴的路很长,它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如果Sentieiro发现了一个错误,那么他就会检查、加工所有的细节。是不是胶没粘好?因为只有胶干得不错,像玻璃一样平,才能按照所设想的那样传导音频。

不仅只有音乐

制作鲁特琴的工作是寂寞的。但对Sentieiro来说,毫无问题。他在工作时不听音乐,将精力完全集中在所要加工的材料上,并发掘出音响的特质。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往往会回家把热情奉献给其他事情:学习拉丁、希腊等传统语言,或者画画,临摹静物,又或者让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飞翔。

葡萄牙依然在他心里,尽管记忆在渐渐褪色。他喜欢在故乡度假,和他祖籍法国的妻子和18岁的儿子在一起。

他对巴塞尔的同乡会并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自己首先是位世界公民。而且他的业余生活已经很丰富了。在他工作间的一角,还矗立着一架大键琴的半成品。他说,这是为妻子生日准备的礼物。但这显然还没有完工,“我并没有说,这是为她的下一个生日准备的呀,”Jorge Sentieiro微微一笑。

名字来源于阿拉伯语“Al’ud”,本意是“木头”。阿拉伯人于公元9世纪将这种弦乐器带到了西班牙。

鲁特琴的特性是用木头削出多个水滴状木条组成共鸣箱。鲁特琴一般作为歌曲的伴奏而盛行。

文艺复兴时代是鲁特琴的鼎盛时期。直到18世纪,尚有许多人弹奏。但之后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从早期音乐及历史上演奏的实际情况来看,鲁特琴的弹奏历史很长,直至今日。

(译自德文:宋婷)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