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海蒂传奇”
谁是最著名的瑞士女性?当然是海蒂。她之于瑞士就像《格林童话》之于德国,《安徒生童话》之于丹麦,“匹诺曹”之于意大利,“小王子”之于法国,她是瑞士最著名的代言人。
海蒂是瑞士女作家施皮里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自从《海蒂》小说于1880年问世以来,这个来自大山里的小女孩就风靡了整个世界。
有些故事永远不过时,有些人物永远不会老。现代化的脚步愈快,人们愈加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都市人对自然的向往、现代人对简朴生活的渴望都在海蒂(Heidi)的身上找到了寄托。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海蒂的故乡。一名日本的海蒂迷在博客上写道:“我们还要再去瑞士旅行,不是吗?头顶是蔚蓝的天空,身后是壮丽的雪山,碧绿的草地在眼前舒展,随身听中传来海蒂的歌声,这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献给孩子和爱孩子的人们
在小说的扉页上,作者施皮里(Johanna Spyri)注明,她把《海蒂》“献给孩子和爱孩子的人们”。小说共分2部,既《海蒂的学习和漫游时代》(Heidis Lehr-und Wanderjahre)和《海蒂能够学以致用》(Heidi kann brauchen, was es gelernt hat)。在书中,施皮里以温婉清丽的笔触讲述了孤儿海蒂的故事。
5岁的海蒂被姨母送到了艾尔姆山上的爷爷家寄养。海蒂立刻爱上了她的新家。这里有爷爷用新鲜的干草给她铺的整洁的小床,她喜欢躺在床上看“太阳怎样向群山道晚安”。她交了许多朋友—淘气的山羊、小羊倌彼得、巍峨的山峰和山崖下的老鸥鸟。海蒂总是愉快的,她总是会找点什么事来快乐。
8岁的时候,姨母把海蒂从爷爷身边带走,把她送到了法兰克福的一户富人家,给这家的小主人、有残疾的克拉拉做玩伴。在城市里,海蒂学习了各种规矩,还学会了认字和朗读。与克拉拉的友谊无法冲淡海蒂对家乡的思念,她得了严重的思乡病。
海蒂终于回到了艾尔姆山。她为瞎眼奶奶朗诵赞美诗,使她的内心重获光明。她教彼得读书认字,帮小羊倌告别了蒙昧。就连乖僻的爷爷也走进了教堂,与村民和解了。后来,克拉拉也来到了山上。新鲜的羊奶、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大自然医好了克拉拉的病,在海蒂的帮助下,克拉拉学会了走路。
大山的女儿风靡世界
施皮里在小说中真实地放映了贫与富、乡村与城市、自然与文明、健康与疾病的对立,而主人公海蒂就是各种矛盾的调和人物。海蒂以纯真快乐的天性抚慰了成年人孤寂的心灵,她真挚热情地帮助小朋友。她是大山的女儿,自然之子,她是生命力、勇气和善良的象征。另外, 施皮里以生动的文笔“传真”了阿尔卑斯山的美景,这也是《海蒂》风靡世界的原因之一。
《海蒂》是同《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小王子》齐名的家喻户晓的经典读物,也是销量最大的瑞士图书,到2001年为止,该书已经被译成了50种语言,印数达5千万册。《海蒂》的成功除了作品自身的魅力外,还有哪些因素呢?
第一在于全球范围的传播以及各种译本的迅速跟进。1880年,《海蒂》在德国刚一问世既获得成功。在德国读者眼中,这个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女孩代表了令人神往的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1882年,《海蒂》被译成了法文,1884年,《海蒂》的英文版在美国问世。
当时的美国批评家就已经看到了该书的畅销潜力:“它是最甜美、最纯真的读物,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女童。它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译成了世界主要语言,这就注定了它会成为为数不多的经典儿童读物之一。”
第二在于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根据《海蒂》改编的电影、儿童剧、音乐剧、歌舞剧、电视剧、卡通片不计其数。早在默声片时代,好莱坞就把《海蒂》搬上了银幕。最为我国观众所熟悉的是1937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由童星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主演的电影《贫家女、富家女》以及1974年日本出品的51集卡通片。
第三在于商业化运作。调查显示,海蒂同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国际商标具有同样的知名度,奶制品行业、玩具制造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纷纷来用海蒂做广告。
在瑞士“大器晚成”
不为人知的是,在瑞士本土,海蒂知名度的提升却曾经滞后。《海蒂》小说问世35年后,才于1916年第一次在故乡瑞士出版。
学者们认为,这可能同作品的乡土味儿有关。当时,瑞士人正努力树立“文明进步”的形象,不希望外界获得错觉,以为他们过着白天放牧、晚上睡干草的“原始”生活。
然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很多的疲于都市生活的人们又都把“返朴归真、拥抱自然”当作生活方式的终极梦想。而海蒂“大山女儿”的纯真质朴形象正趋合了现时社会人们的需求。
从海蒂身上获益最大的无疑是瑞士的国家形象,人们把海蒂的品质转移到了瑞士人身上。一般而言,瑞士人有朴实、健康、善良的正面形象,这正是海蒂的品质。
从童话到神话
故事的发生地曼安菲尔德–道夫里村(Mayenfeld – Dörfli) 早已被开发成了海蒂之乡(Heidi Land)。每年夏季都有众多游客来这里亲临其境。您可以像海蒂一样沿着曲折的小路向阿尔卑斯山攀行,然后在山顶小屋里品尝刚挤出来的新鲜羊奶。一路上,牧场上碧草的芳香扑鼻而来,净化身心。
海蒂之乡还是秘密的朝圣地。当地政府于1935年修建了一眼海蒂泉,泉水旁边就是海蒂和小山羊的雕像。在这里,朝圣者们先饮泉水,然后再用清水洗脸,据说这样做可以祛病去毒,获得活力和勇气。小游客们喜欢摸海蒂的脸蛋儿,揪山羊的胡子,据当地的管理部门讲,他们已经为海蒂换了好几个鼻子。
可见,朝圣者们是把海蒂当成一尊可爱的小神来崇拜的。根据瑞士媒体的数据, 在瑞士知名人士排行榜上,海蒂的排名仅次于中世纪的瑞士英雄威廉退尔。 在怀疑论盛行的后工业时代,海蒂从儿童故事的主人公晋升为瑞士神话,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84年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王书清、罗晓风译
2007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重印),孙晓峰译
2009年明天出版社,张玉译
电影:
1920《海蒂》默声片(美国)
1937《贫家女、富家女》,主演秀兰·邓波儿(美国)
1952 首部德语版《海蒂》电影(瑞士)
1953《海蒂和朋友》(德国)
1955《海蒂和彼得》(瑞士)
1965《海蒂》(奥地利)
1968《海蒂回家》(美、德)
1993《海蒂》(美国、奥地利、卢森堡)
2001《海蒂》(瑞士)
2005《海蒂》(英国)
连续剧:
1953《海蒂》(英国,6集)
1974《海蒂》(英国,6集)
1978《海蒂》(瑞士)
瑞士著名女作家、儿童教育家
1880年出版《海蒂的学习和漫游时代》(Heidis Lehr-und Wanderjahre)
1881年出版《海蒂能够学以致用》(Heidi kann brauchen, was es gelernt hat)
(改编:郭倢)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