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不仅只展现在银幕上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是位永远无法被人忘记的影星,她和蔼可亲的形象和高雅的气质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这位影星曾在洛桑生活了大约30年。
在瑞士,这位女影星找到了她所需要的安静–一个远离追星记者相机与都市喧嚣的地方,静静将儿子抚养成人。
奥黛丽·赫本全名是:艾达·凡·希姆斯特拉·赫本-鲁斯坦(Edda Van Hemmstra Hepburn-Rusto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殷实富有的家庭,父亲是英国银行家,母亲是荷兰男爵。在父亲由于战争离家之后,她的家庭状况急剧日下。
那个时候,艾达品尝了挨饿的滋味。后来有些人认为,艾达轻盈苗条的身材与她童年时代的营养不良有关。偶尔在她饿得难以忍受的时候,她会以郁金香圆葱状的种子用来充饥。
后来,命运也曾使她第二次面对饥饿,那是她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帮助饥饿儿童的时候。
从贫穷走向辉煌
在摩纳哥(Monaco)的蒙特·卡罗(Monte Carlo),一位八十年代的女作家发现了她。在她的眼里,这位年轻的女子是她同名小说改编的喜剧作品«Gigi»最为理想的女主角。
后来她又在威廉姆·惠勒(William Wyler)导演的«罗马假日»(Ein Herz und eine Krone)中扮演调皮的公主,赫本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在电影«龙凤佩»(Sabrina,1954)中,赫本的美得到最为极致的展现。以后她又分别主演了«第凡内早餐»(Früstück bei Tiffany),«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以及后来不计其数的影片。这些影片使赫本天才的表演能力得以发挥,同时使她清纯自然的美丽气质闻名世界。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时尚设计师休伯特·德·纪凡希(Hubert de Givenchy)匠心独具的设计。
宁静的住址
1950 和1960年间,奥黛丽·赫本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一部影片接着一部影片。1966年,赫本全家决定在洛桑附近的一个名为Tolochenaz 的小村庄安居下来。
家庭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由于赫本自己经历了贫困的孩童时代,所以她尽其所能地让儿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1966 年赫本六岁的儿子希恩(Sean)到了上学的年龄,不能再陪伴母亲拍电影了,赫本便暂时放下了自己从事了10年的电影事业,悉心照料儿子和丈夫。
丈夫梅尔·菲若(Mel Ferrer)是一个不易相处的人,家庭生活因此矛盾重重。奥黛丽患上了忧郁症,第一次婚姻瓦解了。
明星和女人
在希恩·菲若(Sean Ferrer)的传记中,他表达出了赫本作为明星和普通女人间的冲突,赫本在与她情侣之间的关系中,不停地试图去寻找自己小时候失去的父爱。
1968年这位女影星结识了意大利心理学家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一年以后这对情侣在瑞士举行了婚礼。她第二个儿子卢卡(Luca)也来到了人间。但是,这段婚姻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直到1980年,赫本终于在罗伯特·沃德斯 (Robert Wolders)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在希恩的眼里,母亲是一位谦虚的女人,珍视和平与稳定,她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寻找到一个地方,过正常人的生活。
在一个不受外界闪烁的娱乐世界打扰的地方,赫本精心抚养着自己的儿子,上街买东西的时候不必为镜头的跟踪而烦恼,带着她喜爱的小狗,和村里的人用法语聊天…
受难儿童的保护神
在赫本生命的最后5年里,她曾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大使亲赴苏丹(Sudan)、萨尔瓦多(El Salvador)、越南(Vietnam)、埃塞俄比亚(Aethiopien)、索马里(Somalia)等国50多次。
1993年赫本离世后,儿子和丈夫罗伯特·沃德斯继续着本生前的事业:他们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为非洲的教育项目筹集资金。
为纪念这位女影星,人们在奥黛丽·赫本长眠的地方–Tolochenaz–建起了一座博物馆。其收益用于不同的人道主义项目。
1929: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
1954:因电影«罗马假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66:迁居瑞士
1993:奥黛丽·赫本死于癌症
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是一个英国-荷兰双亲的女儿。以«罗马假日»(Ein Herz und eine Krone),«龙凤佩»(Sabrina),«第凡内早餐»(Früstück bei Tiffany),«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经久不衰的角色闻名世界。
一个充满困苦的童年,两个儿子,两次离异,多次自然流产,反反复复的忧郁症,成功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在她人生小站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奥黛丽·赫本在日内瓦湖畔的Tolochenaz教区生活长达30多年。
在最后几年里,她担当了也许是她生命里最为重要的角色: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她把自己置身于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孩子们当中。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