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草稿》-中国当代艺术再次光顾瑞士

《草稿》中国当代艺术在瑞士 swissinfo.ch

瑞士首次开启中国当代艺术大门,要从2005年伯尔尼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麻将-中国当代艺术展》开始,当时这一展览在瑞士引起了轰动。

将《麻将》带到瑞士的是被称为“发掘中国当代艺术的哥伦布”的瑞士人乌利·希克,他是最早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西方人之一,如今他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收藏家,这次的《草稿》展览展出的就是他的收藏。



2010年11月18日,伯尔尼的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草稿-上海》(Big Draft-Shanghai)的开幕仪式,这个展览将从11月19日至2011年2月6日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

在艺术博物馆的几个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品的形式包括各类摄影、音像、装置、陶瓷作品,多种多样。

这次希克带来了13名上海艺术家和2名北京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从各个角度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态及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

比如计文于和朱卫兵的“布娃娃”作品,一家三口在一个玻璃罩子里,四周被鲜花围绕,头顶上的鸟笼里一只绿色的鹦鹉姿态怡然。这一作品的题目叫做《这里环境很好》,题目显示着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美好心愿。

在一个光线幽暗的展厅里,放映着一个记录片,上海艺术家章清用自叙的形式讲述着从儿童时代起,得到的“白眼”,影片里的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对他“怒目而视”。这些生活在上海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举止,他们的周边,在伯尔尼艺术展览馆中展示着一个“活生生”的中国。“目光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草稿》策展人Monika Schäfer这样向swissinfo.ch介绍这个录像作品。

一副朦胧的图像上是上海的风尘女子,然而特别的还不是照片上的这些人物,徐晨的这些摄影图像是由千万个中文字组成,而这些文字的内容又充满荒淫、色情的元素。他的作品一向是一种对世俗的挑战。

倪有鱼是唯一一名随着作品前来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他的作品《草稿》其实就是一幅大型的草稿,他从三年前开始将中国的绘画艺术结合西方的绘画技巧,令他的作品初看貌似一幅中国山水画,而他又添加了一些文字提示,因此他的作品非常令人充满想象,一个简单的草稿,它的终极作品,可以根据人们想象的不同而不同。

他的这幅作品是一系列作品中的第一幅,深受希克的喜爱,因此将其收藏。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体现“传统的文化与今天文化的对接”,他对swissinfo.ch说:“他很珍惜这次来瑞士的机会,因为乌利一直在做着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将中国的现代艺术引入西方,这非常有意义,我非常愿意参与。”

对于中国的创作环境,他表示:“游历了欧洲,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世界,这对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似乎并不是有利条件,而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迅速变化的时期,正如战后的德国,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一样,现在的中国对于艺术家来说反而存在优势。”

而伯尔尼艺术博物馆的这期展览的名字正是用了《草稿》作为大标题。对此博物馆策展人Monika Schäfer解释说:“草稿真实体现了当今的上海,因为那里每天都在大兴土木,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未完工的草稿,因此我们选用《草稿》作为展览的名字。”

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哥伦布

提起乌利·希克,他在中国现代艺术家中堪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是他发掘了中国当代艺术,并将这些对于西方艺术界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现代艺术带到国外,让西方人对古老中国的现代艺术有了认识。也让中国的现代艺术能够与世界现代艺术的主流接轨。

他告诉swissinfo.ch,他从1979年开始收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他的收集品记录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从文革时期充满“革命”气息的红色作品到改革开放后的新潮作品,直到现在腾飞时期的变革作品,希克收集的作品可以与一个博物馆媲美。

他如今已经收集了340名中国艺术家的2000多个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有各自的位置,他从未卖掉过任何一个作品,因为他要保持收集品的“全面性”,而对于“全面”的概念,他自己却没有定义。这些作品除了收藏在家中或者仓库中外,大部分都在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展出的途中。

至于他收集艺术品的标准,他说他并不是以个人的审美标准为准,而是根据每个时期,中国艺术家着重的题目来收集。希克与中国的艺术家联络紧密,他拜访过超过1500位中国艺术家,很多成为他的朋友,他现在重又回到瑞士生活,有时会有中国艺术家来瑞士拜访他。

他自己是不是一个艺术家呢,他自认为没有什么艺术细胞,但是艺术家们都说:“他就是一名艺术家。”

当问到收集中国艺术作品是不是他主要从事的事业,他说这是他热衷做的一件事,但是他还有自己的职业。他从事许多与中国有关的事业,比如与瑞士著名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一起完成了鸟巢的建筑;他担任中国发展银行的顾问;他还是荣格集团的副总裁,可以说他是一个身兼数职的商业人士。

开启中国之窗

最后让他以多年生活在中国的经历,讲讲对中国好的或者不好的看法,他说:“我为中国和中国人的巨大活力感到震惊,只有中国人有这个胆量,我们在欧洲已经习惯于平缓。另一方面中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还需要有所改善,人人平等问题上也尚需努力。”

乌利·希克将他的收集无偿地提供给伯尔尼艺术博物馆向民众展示,在他的身上让人看到了一种无私的精神。用策展人Monika Schäfer的话说希克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然而正是这个“神秘”人物,现在在揭示东方的“文化之谜”-《草稿》将启开瑞士的中国之窗,在瑞士展开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希望羽翼。

乌利·希克(Uli Sigg) ,出生于1946年,在瑞士长大,他在著名的苏黎士大学法律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

他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和编辑在瑞士多家报刊和杂志社工作过。

1977年至1990年在迅达集团担任亚太区域经理,然后成为该集团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及董事会的董事。

1980年他建立了中国和西方的第一个合资公司并持续担任了近10年的副主席职务。

他担任了一系列环球公司的董事,1995年后被瑞士政府派往中国、朝鲜、蒙古任了四年大使。

他回到瑞士后,继续担任荣格集团等跨国媒体公司的主席。

目前他担任中国发展银行和中国其他公司的顾问。

他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艺术、电影、戏剧的日新月异。

作为收藏家和西方当代艺术的先驱,他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最丰富的收藏家。

1997年他建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奖,专为生活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设立的,同时他也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协会、伦敦Tate画廊国际咨询协会和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的一员。

他也是北京2008 年奥运会主体育馆瑞士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顾问。

2005年起,乌利·希克的收藏“麻将”曾出现在伯尔尼、汉堡和萨斯尔堡,未来将继续在欧洲其他主要城市展出,然后是美国的伯克利,来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艺术。

七十年代末,乌利·希克在中国建立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当年33岁的他是迅达电梯公司的驻华代表。

九十年代中期乌利·希克被委任为瑞士驻中国的大使。

在90年代初,他意识到还没有人如此收集过当代的中国艺术品。他于是放弃了先前追求西方前卫艺术品的爱好转而开始收集任何来源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至今为止他已经收集了30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2000副作品。

1999年在塞曼主持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由于他的大力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得以首次大规模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集体亮相,使中国艺术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